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賴清德跳躍式兩岸論述:從地方治理到“國家”大政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7-09-17 00:14:24


 
  民進黨黨內溫和政治務實主義者,不斷受到激進派所掣肘。激進派要求撤廢中華民國、以台灣名義參與國際社會及推動正常國家運動;甚至“汙名化”溫和派為喪失台灣主體性,指責失去民進黨傳統核心價值。檢視民進黨內務實主義者,幾次在全國黨員代表大會提出凍結《公投台獨黨綱》案,最後結果往往是被束之高閣。賴清德是否會將提出廢除《公投台獨黨綱》與承認“九二共識”加以“籌碼化”、工具主義化,換取“台灣不獨、大陸不武”的相互政治承諾,頗值關注。

  四、建構包容性、整合性兩岸政策論述,需要台灣共識與兩岸共識對接連結。

  賴清德指出其論述已經包括同世代黨內外政治菁英,包括台北市長柯文哲“友中”、台中市長林佳龍“知中”、桃園市長鄭文燦“和中”及高雄市長陳菊的“和平發展”,似乎以同一政治世代共主位階身份,論證其論述更具包容性、整合性、系統性,及更具兩岸治理能力。然而目前台灣能與大陸進行交流,恐怕也只有滬台雙城論壇。

  台北市長柯文哲曾提“一五新觀點”,提出四個互相(互相認識、互相瞭解、互相尊重、互相合作),並闡述“一個中國原來不是問題”、世界上沒有人認為有“兩個中國”、表達尊重“九二共識”歷史事實,理解與尊重大陸當局對“九二共識”及“一個中國原則”的堅持。同時,柯市長響應大陸領導人習近平所揭櫫的“兩岸一家親”、“兩岸命運共同體”的理念。滬台雙城論壇可說是目前兩岸城市交流或是兩岸交流的最高級別,也開啟大陸代表隊參與世大運的機會。關鍵是台北市政府瞭解兩岸城市交流的性質,係屬於“一國內部性質的城市交流”。

  柯市長就任後已經進行三次滬台雙城論壇。很明顯的,大陸當局對台政策的標的群體,區分為蔡英文政府/台北市政府/國民黨等泛藍勢力,在“九二共識”的政治光譜上分別是不承認/默認/接受與認同。大陸當局接受柯市長的立場,顯然目前泛綠的地方執政聯盟受限於中央執政層次無法接受“九二共識”。賴清德作為綠營地方首長,難以突破民進黨執政中央不接受“九二共識”困境,除非挑戰中央層次的兩岸政策主張。

  然賴清德的兩岸論述,其實比蔡英文更加傾向“台獨”,其提出“親中愛台論”的基本前提是旗幟鮮明地主張台灣獨立,明確定位“兩岸關係就是國際關係”。這不同於蔡英文當局模糊的兩岸政策論述,宣稱依據《中華民國憲法》及《兩岸人民關係條例》,處理兩岸事務,但又不言明“憲法一中”、“兩岸一國”、“一國兩區”。蔡英文當局視兩岸關係就是兩岸關係、兩岸協議不是國際協議、兩岸關係不是外交關係。而賴清德則公開主張兩岸關係就是國際關係,“兩國論”、“一邊一國論”主張躍然紙上,不言自明。蔡模糊兩岸論述尚不足以解開兩岸政治僵局,更遑論賴清晰兩岸論述。

  同時,賴認為其論述超越台灣不同世代領導人,批評兩蔣皆是“反中”。這種理解有其謬誤,兩蔣是“反共”但不“反中”,認為中共非中國、中共不能代表中國,所爭者為“中國代表權”。同時批評馬英九接受“九二共識”是“傾中”,且認為“反中”或“傾中”皆無論及台灣地位。賴也直指前總統李登輝的“兩國論”及陳水扁的“一邊一國論”,雖以台灣為核心,但政策論述與大陸關係卻是一刀切。賴之論述前後左右開弓,對同樣世代主張展現領航的主導角色;對歷屆總統兩岸政策則充滿批判性。然其所提兩岸論述的“巨型政策”,果真具有政策的話語權,足以領先群倫、引領風騷嗎?還是曇花一現般?

  賴清德兩岸政策論述內涵與特徵

  基本上,賴清德的兩岸政策論述內容與特徵,仍是處於立論薄弱、系統性不足的狀態,不論戰略、戰術層次都相當缺乏整體性思維與規劃。“親中愛台論”與支持台灣獨立說法,形成極端對立論述,是一種工具主義的台獨取向。台灣獨立訴求與擴大兩岸各項交流策略,將產生目標與手段之衝突。

  首先,傾向正常國家運動路線的法理獨立者。2016年總統大選前,賴主張台灣獨立,認為大陸當局要尊重“台灣是主權獨立國家”。此說法在某種程度上雖依循民進黨《台灣前途決文》精神,認為台灣已經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但決議文認為要變更主權獨立現狀始須公投,傾向是統一公投;但賴不僅較少論及中華民國是主權獨立國家,且擴大解釋公投範圍,舉凡要統一或宣佈建國,皆由兩千三百萬人決定。

  這固然沒有《公投台獨黨綱》的單一封閉性獨立訴求,卻也走向選擇多元自決目標。從1991年民進黨提《公投台獨黨綱》追求法理獨立目標,到1999年《台灣前途決議文》承認中華民國,再到2007年《正常國家決議文》聲稱邁向正常國家來檢視,賴的兩岸關係主張仍應屬較傾向正常國家運動路線,而非中間溫和路線。

  其次,認定兩岸關係性質並非立基於“兩岸一中”。當國民黨提出“一國兩區”的兩岸定位時,賴批判這是試圖改變台灣主權的定位,抨擊馬英九的兩岸政策路線終極目標即是指向統一。質疑泛藍陣營接受“兩岸同屬一中”,無異陷入“一中原則”及“一國兩制”陷阱。賴參訪復旦大學時高談《公投台獨黨綱》是否凍結問題,直言台獨固然是民進黨傳統主張,然依據《台灣前途決議文》應尊重二千三百萬人民決定。據此而論,賴係台灣獨立主張者,而非“兩岸一國”擁護者。

  復次,欠缺中華民族主義的終極關懷:台北市長柯文哲為滬台城市論壇能否順遂而釋放善意,闡述“兩岸一家親”、一中原本不是問題、世界上沒有人認為有“兩個中國”。賴認為兩岸人民沒有親到像一家人關係,只是朋友關係;台灣人民有原住民、日本人、漢人,與大陸雖具血緣關係,但非全部涵蓋。兩岸人民“血緣上沒有親到像一家人,台灣自成一個台灣民族”。賴提出台灣民族與中華民族並列,其“兩岸一家親”及“命運共同感”觀念其實薄弱。

  最後,政策論述陷入經貿利益與安全自主間矛盾。賴雖對兩岸經貿政策表示開放態度,認為不是只有農漁產品可銷往大陸,還可推動高品質醫療觀光。曾一方面歡迎前海協會會長陳雲林至台南進行經貿之旅,但又反對國民黨“一中市場”;批判馬政府欲將台南納入兩岸航點的協議範圍,質疑這可能導致“木馬屠城記”風險。

  結論

  賴市長提出“親中愛台”論述,是一項系統性、整全性、理論性不足的“巨型政策”,著眼於台灣與大陸關係之建構。賴以地方首長之姿,高唱其國政理念之包容整合及前瞻超越,如此大張旗鼓實已超越地方治理之訴求,顯見其角逐大位之政治企圖心。數當今政治人物,尚無有人像賴市長如此高度評價自身政策論述,能夠整合同一世代及超越跨世代的政策觀點。

  這種綜整性政策概念組合,不僅整合泛綠地方執政聯盟的兩岸政策論述;也超越歷代總統的兩岸政策主張,自信地認為更具可行性及完整性。然未見其對蔡英文總統維持兩岸現狀之評述,是否2020年總統大選民進黨黨內已經開跑呢?不論賴的兩岸政策論述是為蔡英文兩岸政策轉型鋪路,還是意圖挑戰蔡英文維持兩岸現狀主張,“親中愛台”論仍是立論薄弱、系統性不足、欠缺完整性。

  就此而論,“親中愛台論”不論戰略、戰術層次,都是相當缺乏整體性思維與擘畫,更嚴重的是台灣獨立目標與兩岸交流政策策略的相互背離,定位兩岸關係是國際關係,猶如美台、美日關係一般,或許在戰略思維上有助於扭轉“親美日、遠大陸、轉南向”偏向,以兩岸關係平衡過度依賴的美台關係。“親中愛台論”與支持台灣獨立說法,形成極端對立論述,是一種工具主義的台獨取向。台灣獨立訴求與擴大兩岸各項交流策略,將產生目標與手段之衝突,致兩岸政策無法順遂、難以解開兩岸政治僵局。

  民進黨在大選中取得多數黨地位及贏得政權,皆因採取中間溫和路線,藉由選票極大化原則,拓展支持者的社會網絡。例如1999年通過《台灣前途決議文》,承認依目前憲法,中華民國為台灣國號,中華民國與台灣形成一組相同的概念組合,兩岸關係是特殊關係;並揭櫫兩岸政策的“新中間路線”,最終贏取2000年總統大選。2015年蔡英文提出維持兩岸現狀、恪遵“憲政體制”主張,“維持現狀說”符合八成以上台灣民意,及認同中華民國為最大公約數的共識,也符合美方的兩岸政策利益,因此贏得2016年總統大選並完成第二次政黨輪替。

  質言之,兩岸政策論述傾向中間路線,越趨近認同中華民國、避開台獨路線、對兩岸終局狀態維持開放選擇,都有利擴大選票極大化。賴清德所提“親中愛台論”明示支持台灣獨立、定位兩岸關係是國際關係,這實已突破蔡政府“維持現狀”的兩岸政策框架,給與“武統”口實。若賴清德試圖獲取總統大位,必須轉變激進的台獨路線。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17年9月號,總第237期)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