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民進黨兩岸政策的“一中論述”
——兼論“未來一中”建構
http://www.CRNTT.com   2018-04-30 14:32:36


 
  四、兩岸新論述的“未來一中”元素

  最近台灣當局一再強調“台灣未來應由2300萬人決定”政治信念,這突顯台灣當局面對大陸當局十九大後越來越趨於“強硬”趨勢的反撲。然則,既是強調中華民國是主權獨立國家,又是強調人民自決權,理論上自決權行使可能導致維持現狀、宣佈獨立建國及兩岸統一。但根據蔡英文當局說法台灣不必也不會宣佈獨立,台灣已經是主權獨立國家,因此宣佈獨立、法理獨立其實是項假議題。至於維持現狀並非變更現狀,又何須公投決定之;故台灣人民行使共同選擇權理應是針對“統一公投”。

  台灣當局從國慶期間到大陸召開十九大期間,總共三度論及“人民的選擇權利”問題,然而在具體公投法修正中又無法納入統一與獨立,故難遂其行。公投猶如潘朵拉盒子,一旦被打開勢必衝擊政治穩定、國家認同,甚至造成內部分裂,衡諸於英國蘇格蘭、加拿大魁北克、西班牙加泰隆尼亞、伊拉克庫德族案例,皆是在目前國家統一狀態下尋求獨立,各國因應懷柔有之,然武力威懾更是不在話下。但中華民國在台灣案例並不同,目前並沒有接受大陸當局統治,為一國際法人。

  換言之,中華民國既然宣稱是主權獨立國家,事實上已經不存在公投宣佈獨立問題。而是運用公投的民主程序規劃,建構兩岸同屬一個國家,無論是“一國兩制”、單一體制國家、中華聯邦、邦聯、國協、聯盟選擇,理論上不應排除“人民的選擇權利”。就此而論,兩岸共同構建“未來一中”的終局安排,應是兩岸共、民、國三黨的“共識集”部分。也就是不論爭過去或現在是否“一個中國”,而是兩岸終局安排指向“未來一中”。儘管如此,這需要兩岸三黨各自讓步,共產黨不堅持現在就是“一中原則”或體制,國民黨本來就有建立自由、民主、均富“未來一中”;民進黨則必須重新嫁接回到“未來一中”軌道。換言之,蔡英文的兩岸政策新論述、兩岸互動新模式可以選擇“未來一中”為基礎,逐漸遠離文化台獨、柔性台獨及法理台獨。

  2000年蔡英文任職陸委會主委時,曾有主張“未來一中是台灣人唯一選擇”的說法,兩岸新論述可在此基礎上架構。蔡英文在陳水扁總統時代擔任陸委會主委,當時陳總統兩岸政策遵守“四不一沒有”政策,提出“一個中國議題”,建立兩岸政治統合新架構、共同架構“未來一個中國”,以中華民國憲法應對對岸一個中國原則,統一是不可排除選項,甚至不排除願意接受“一中各表”。在此前提下,蔡主委曾表明“未來一中是唯一選擇”,對照先前論述,目前蔡總統的兩岸終局安排並未清晰說明,反倒是擔任蔡主委時曾論及“未來一中”終局安排。這種唯一選擇的說法,顯示兩岸統合是一條必然道路,不是一項選擇題。

  這種說法具有多處具體印證。首先,根據陳水扁總統的口述歷史揭露,就職演說中曾提雙方共同處理“未來一個中國問題”的說法,係源自大陸當局“有力人士”即海協會汪道涵通過親信傳來,內容為:“我們兩岸人民都是炎黃子孫、龍的傳人,我相信兩岸人民一定能以龍的智慧,在雙方互相尊重對等情況下,處理好未來一個中國的問題。”當時,陳水扁將對岸的要求向民進黨主席林義雄說明,林義雄反對這樣表態,後陳水扁改成“兩岸人民緣自相同的血緣、文化和歷史背景”;也提到“未來一中”。

  然大陸當局對陳水扁及民進黨政府的回應,卻是“聽其言、觀其行”,應大陸高層要求加入“未來一中”,但仍無法符合大陸當局要求,反在2002年陳水扁兼任黨主席時發生諾魯斷交事件,導致陳水扁第一任期在兩岸關係上毫無突破。就此而論,民進黨首次執政時“未來一中”問題的論述深受大陸有力人士影響,然此非正式管道資訊並不充分,首次與對岸交手的經驗導致民進黨對大陸欠缺政治信任。

  值得提出的是,早在1989年陳水扁總統夫人吳淑珍女士擔任增額立委時曾向行政院提出質詢,指出國民黨政府必須瞭解若中華民國在現實上要以代表全中國政府的姿態參與國際社會是不可能的。由於中共對統一具有急迫感,因此台灣政府的訴求應是“未來的中國”,現實上對“一個中國”最好採取“不宣稱,不否認”的態度,即政府應避免在國家承認的層次宣稱“一個中國”,把“一個中國”的可能性推向“未來”,並在國際上強調中華民國是台灣地區的事實主權政府,挑戰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台灣的主權宣稱。此足見“未來中國”或“未來一中”思維並非在2000年首次執政始產生,而是提早10年即已萌芽。

  其次,民國90年陸委會出版大事記年報“附錄二、兩岸交流大事紀”中,收錄民國89年從1月到12月兩岸關係相關大事,八月份蔡英文提到:“基於文化與經濟的接近性,台灣人民未來前途只有一種選項,就是與中國大陸建構一個有意義的政治關係,一個在未來五到十年裡共存共榮的體系,簡化地說就是‘未來的一個中國’。”這種說法呈現在陸委會網站及實體紙本中。同樣地,民國89年8月4日工商時報報導,標題為“蔡英文:未來一中是唯一選擇”,當時陸委會主委蔡英文表示“‘一個中國’是我們必須面對的問題,台灣沒有空間與可能性去逃避一個中國的問題。”

  同時認為“無論統一、台獨或維持現狀,台灣人民只有一個選擇,就是未來的‘一個中國’”。“台灣除了少數原住民外,大部分都是從中國大陸移民而來,雖然台灣是一個開放性的多元文化,但中國文化仍是核心。”這一論述充滿“中國元素”,勇敢面對一中問題,台灣人民的集體選擇應指向“未來一中”、兩岸民族情感及中華文化認同。

  復次,根據立法院公報第89卷第41期院會紀錄,蔡主委曾言:“我們的一個中國各自表述是在一九九二年所談的過程,在我們的立場,是各自表述一個中國。”時任立委陳超明再問:“就是說中國大陸講他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台灣就說我們的中華民國是嗎?”蔡英文回應:“對!因為憲法上是講中華民國。”同期院會紀錄中載明“台灣無法逃避‘一個中國’問題,從文化、地理來看,‘未來的一個中國’是台灣民眾唯一的選擇”。在此又某種程度認同“一中各表”、“各表一中”,間接承認“憲法一中”、“一中就是中華民國”,兩岸統合終局狀態安排指向“未來一中”。

  最後,一中議題化而非前提,“未來一中”從唯一選項改為選擇項目。2000年10月蔡主委曾言:“中共稱‘雙方應回到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共識,只是單一方的文件,根本未出現在雙方的文件中,也從來沒有發生過雙方坐下來說這是我們的共識。”同年12月表明:“我方無意迴避‘一個中國’的問題”,“任何兩岸關係處理必須符合民主對等原則,尊重人民自由意志選擇,政府對國家未來走向不能預設立場或結論,必須與台灣民意同步。”蔡主委這些論述呈現出兩岸沒有一中原則共識,但可以視一中為議題相互討論,尊重人民意願與選擇,“未來一中”是選項而非必然,當時大陸官媒新華社點名批判蔡主委:“在一個中國原則上含糊其詞,甚至不願承認自己是中國人。”

  民進黨後來對所謂“未來一中”澄清為,是2000年陳水扁就職演說提到“在既有的基礎之上,以善意營造合作的條件,共同來處理未來‘一個中國’的問題”。當時民進黨政府團隊秉持三個原則處理此議題:一、將一個中國視為“議題”而非“前提”,這不同於國民黨政府接受一中原則;二、對於台灣未來的選項持開放的態度;三、台灣的前途必須由2300萬人民依照民主程序共同作出決定。換言之,首次執政時期民進黨政府視一中為議題、尊重台灣人民未來選擇權、“未來一中”是選項而非必然。

  弔詭的是,蔡英文曾於2010年提及中華民國是流亡政府,現在則呼籲大陸當局正視中華民國存在事實。對待中華民國立場前後立場南轅北轍,這種認同改變流於工具主義,從否定中華民國到承認中華民國。2016年競選總統期間,主張兩岸關係應“維持現狀”,並宣稱要在中華民國憲政體制下推動兩岸關係。因此,重新嫁接“未來一中”既符合民進黨傳統,也符合中華民國憲法精神,可以作為兩岸新論述的核心組成。

  最近前總統馬英九呼籲,蔡英文擔任陸委會主委第一次到立法院答詢時,就“一個中國、各自表述”說:“在我們的立場,是各自表述一個中國。”這段談話在民國89年立法院公報第89卷第41期院會記錄第98頁寫得非常清楚。馬英九認為如果蔡英文願意回到那時的立場,兩岸恢復協商,甚至未來舉行兩岸領導人會晤,應該都不是不可能。如果回到民進黨執政初期充滿中國元素的兩岸論述,以《中華民國憲法》回應大陸當局的“一中原則”,承諾共同處理“未來一中”問題,應能引導兩岸關係良性發展。

  五、結論

  從憲政體制、憲法回應“一中原則”在民進黨政府及黨內曾萌芽發展,但卻相當微弱。民進黨應有自身一中論述或一中政策,如同美國或日本等國亦有其自身中國政策,無論是以“理解”、“認知”、“認識”或“承認”中國“一中原則”或“一中政策”。普遍民進黨人認為台灣已經獨立、是主權獨立國家、國號是中華民國。中華民國是主權獨立國家已成為台灣內部最大公約數與台灣共識,就此而論兩岸人民同屬中華民族殆無疑義,具有相同血緣、歷史、文化。

  從憲政法理來說,中華民國憲法預設國家統一目標,揭示“因應國家統一前之需要”進行憲政改革;蔡英文總統也提出依據憲法、關係條例處理兩岸事務,基本上預設“兩岸一國”、“一國兩岸”意涵呼之欲出;且宣稱“兩國論”不會融入《兩岸協議監督條例》、《公民投票法》,同時蔡政府宣稱:“兩岸關係就是兩岸關係”、“兩岸協議不是國際協定”、“兩岸關係不是外交關係”。因此,兩岸關係定位就不是“國與國關係”,而是“非國與國關係”定位。

  蔡英文總統宣稱民進黨應提出兩岸新論述,及建立兩岸新互動模式,首次執政時曾揭櫫“兩岸政治統合新框架”、共同架構“未來一中”、“一個中國原本不是問題”、以中華民國回應“一中”、“統一是不可排除選項”等等。這些中國元素的創新整合,都是架構民進黨一中論述的組成,既有民族認同意涵,也有兩岸終局狀態較為多元的選擇安排。對照而論,蔡英文總統初期兩岸論述,並未超越陳水扁總統首任執政初期兩岸政策新思維。

  蔡英文提維持兩岸現狀及中華民國現行憲政體制說,類似“憲法一中”、“憲法各表”、“憲政共識”等接近“一個中國”論述。2016年3月14日民調顯示約75.8%民眾認為遵守憲法就是維持兩岸現狀;2015年7月調查也指出59.5%民眾建議應與對岸協商新共識取代“九二共識”,且“憲政共識”比“台灣共識”更具廣泛接受度。“憲政體制說”預設“兩岸一國”的意涵,符合大陸外交部長王毅所說,期待蔡依照“他們自己的憲法”所規定的“大陸、台灣同屬一個中國”。大陸高層曾表述:“確認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事實,符合兩岸各自現行規定。”現在“各自現行規定”表述為“他們的憲法”。

  準此觀之,大陸當局跳脫中華民國已消亡論述,對其事實存在表示某種程度上的“緘默”,將兩岸關係拉回至內部事務層次。若民進黨政府表態中華民國的主權與領土範圍及於大陸,兩岸政策新論述若能表明遵循憲法處理兩岸關係性質、兩岸同屬中華民族、“未來一中”的統合是願景工程,或能建構和平穩定的兩岸關係架構。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18年3月號,總第243期)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