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蔡英文執政兩年來兩岸政策困境
http://www.CRNTT.com   2018-07-20 00:13:40


 
  三、台獨路線與遏獨武統飆漲

  1、台獨激進主義路線揚升

  蔡英文提出維持現狀主張,頗受內外獨派勢力掣肘。民進黨內外獨派政治聯盟勢力正集結,試圖轉進強硬台獨激進路線。前主席林義雄發動接力禁食運動,呼籲通過《公投法》修正案,降低其提案、連署、同意門檻,突破“鳥籠公投”限制。喜樂島聯盟結盟前總統李登輝“特殊的國與國關係”,陳水扁“一邊一國論”及台灣國家正常化運動,台獨聯盟及時代力量的“法理台獨”;其中時代力量倡議《兩岸協議監督條例》納入“兩國論”,及《公投法》修正案納入領土與主權範圍。這些獨派聯盟擬在2020年總統大選前哨於2019年4月舉辦台灣“獨立公投”,藉此推動具台獨意涵之兩岸政策以改變現狀。

  獨派激進路線揚升,導致大陸當局訴諸武統威脅的機率大增。大陸當局對台政策從“反對台獨”到“處理台獨”、到“遏制台獨”,到有能力、信心“挫敗台獨”;從“三個任何”提高到“六個任何”反獨條件;從“絕不允許”到“絕不容忍”台獨。遏制任何形式的分離主義涉及大陸國家生存與發展戰略的存續,因此制定《反分裂國家法》,授予非和平方式處理分離主義勢力。蔡英文當局兩岸政策若與激進台獨路線匯流,恐激起大陸民眾的中華民族主義、愛國主義及民粹主義的共同聲討,授予武統軍事威脅之口實。

  2、武統軍事威脅飆漲

  從2016年8月到2018年4月期間中共軍機繞台情況頻繁,迄今已28起,尤其是中共十九大後更積極對台進行軍事嚇阻,共機繞台多達13次。遼寧航母及艦艇編組繞島巡航達6次。中共軍隊的任務需求,由提高打贏資訊化條件下局部戰爭能力,逐步轉為具備全域作戰能力,兩岸軍事失衡正在加劇。尤其四月大陸當局在南海閱兵及台海實彈射擊演習,其中在台灣海峽水域進行實彈射擊演習,先前已兩年沒有此類演習。《環球時報》直指這是針對行政院長賴清德主張台灣獨立,國台辦表明有意志、能力與信心挫敗任何形式的台獨。

  大陸軍演是有的放矢極具針對性,除劍指賴清德及台獨勢力;也有指向支持台灣擁有更多政治自主性的美國與日本等外國勢力。大陸軍演的戰略意圖,是為防止美“聯台遏中”及台灣“聯美抗中”策略交叉發酵,遏制台獨分離主義勢力甚囂塵上,導致台灣當局政府層面兩岸政策路線陷入趨於保守困境。蔡英文兩岸政策主張要維持穩定性及不挑釁,面對大陸武統威脅及黨內外台獨激進主義路線掣肘,衝撞維持現狀主張保持穩定殊為不易。美國務院也有察覺,並表示反對任何一方片面採取行動改變現狀,包括任何武力或其他形式的脅迫手段。

  四、對台政策的寒蟬效應與局限

  大陸當局對台採取雙重壓制戰略,外交壓制與軍事嚇阻,恐只會激化蔡政府愈往激進路線躁進,兩岸關係嚴重倒退與惡化不僅為台獨激進派所樂見,同時也成為民進黨操作“兩岸危機因素”的土壤養分與提供空間。蔡英文提出“新四不原則”重申承諾、善意不變,不會對抗、不會屈服,也不會主動挑釁。然在其執政績效不佳、施政滿意度下滑至三成,未來在大陸當局外交軍事雙重壓制下,在獨派及基本教義派推波助瀾下,走向更為激進兩岸路線的風險。

  實際上,“硬更硬、軟更軟”對台政策並無法完全發揮效果,壓制與懷柔、敵意與拉攏並存,寒蟬效應與磁吸效應往往抵消政策效果。國台辦主任劉結一直指賴清德就是台獨分子,軍演即是針對行政院長賴清德;民進黨政府不甘示弱重炮回擊。陸委會批評劉結一意圖透過例行軍演“恫嚇台灣、製造台海緊張情勢”是“蓄意作為”,“永遠無法達到其領導人所謂心靈契合的境界”。

  儘管大陸當局提出惠台措施及“居民待遇”,運用經濟社會融合途徑,強化台灣民眾對大陸政權認同,藉由建立社會認同再轉化成政治認同,這應是對台政策的主旋律。對台壓制與懷柔政策並舉,適足以提供台灣當局採取反制作為之藉口,例如惠台措施激起台灣當局自我防衛機制,從而採取保守、緊縮的“新戒急用忍”路線。不僅批判惠台措施實為對台統戰作為,“名為惠台、實為利中”將導致台灣人才、技術及資金流失,這樣對惠台措施的抵制做法也會減少其政策實施效果。

  大陸當局對台採取“硬更硬、軟更軟”策略,儘管產生效果,相互抵消,然對台灣人民而言仍有其政策影響發生。根據台灣民主基金會民調顯示,卅九歲以下受訪者,有65.5%支持現狀,23.5%支持獨立,10.4%支持統一;40歲以上受訪者則是59.3%支持現狀,14.7%支持獨立,20.1%支持統一。台灣年輕人雖支持維持現狀,然隨著年齡增長,支持現狀、支持台獨者有遞減趨勢,支持統一者則有增長現象。總體而論,民進黨執政兩年後,支持台獨比例下降、維持現狀下降、支持統一比例上升;認同台灣人比例下降、雙重比例上升及認同中國人比例上升。

  上述主張與認同變化源自兩岸當局政策互動結果,大陸當局運用軍事嚇阻、外交制約及惠台措施,多管齊下;民進黨則主張維持現狀,宣稱依據憲法、兩岸關係條例處理兩岸事務;同時被質疑推動去中國化措施,包括文化台獨、柔性台獨等漸進式台獨策略,採取保守兩岸經濟社會文化交流政策。兩岸當局對彼等政策之對應,皆是軟硬兼施,採取“雙元結構”的政策取向,政策互動結果是中國認同、支持統一比例上升,台灣認同、支持台獨比例下降,足見過度激進台獨路線,其政策效果適得其反。而大陸當局對台“硬更硬、軟更軟”策略,雖也產生相互抵消政策效果,但目前看來對於遏制台獨、強化對中國認同已產生一定程度效果。

  五、回歸中間路線

  蔡英文執政兩年,大陸當局不僅與聖多美、巴拿馬及多明尼加建交;且排除台灣參與世界衛生組織大會、國際民航組織、國際刑警組織及國際鑽石認證年會。停止“外交休兵”猶如滾雪球般的斷交風潮似已展開,六個以中華民國或台灣駐外辦事處名稱被迫更改為台北辦事處、甚至遷離當地國首都。早在政黨輪替前,台灣當局政府部門曾經一度評估一旦兩岸中止“外交休兵”,甚至減少十七個邦交國。近來大陸官媒《環球時報》直指讓台灣當局“零邦交國”。果真如此,這將激發台灣民眾敵對意識與反感,儘管大陸當局採取政府與人民、國家與社會區隔做法。

  2016年總統大選,蔡英文宣稱依據《中華民國憲法》、憲政體制處理兩岸事務及主張維持現狀而獲勝。若獨派聯盟施壓蔡英文於2020年總統大選採取台獨激進路線,不僅無法獲得中間選民支持,達到選票極大化的目標;同時也會釀致兩岸關係瀕臨戰爭邊緣之風險。事實證明,2000年總統大選,民進黨獲勝源自承認中華民國、主張新中間路線。2008年總統大選,民進黨提出公投制憲及正常國家運動激進路線,總統候選人謝長廷所提“憲法共識”等溫和中間路線並無法成為選戰主軸,最終選票差距懸殊而敗選。

  民進黨當局與大陸當局並無政治互信及建立共同政治基礎,儘管雙方皆認為已經盡“最大善意”及“最大讓步”,但兩岸關係仍然處於持續性僵持。兩岸應逐步建立信任、纍積善意,過度猜忌與批評實無助於關係改善。歷史殷鑑不遠,當李登輝提出“一國兩區”、制定《國家統一綱領》及建置“國家統一委員會”時,陸方並未肯定,甚至有質疑為“國家不統一綱領”;當陳水扁提出“新中間路線”,力主通過《台灣前途決議文》依據憲法承認中華民國為台灣國號、建立兩岸特殊關係、提出“四不一沒有”政策、兩岸政治統合新框架、共同建構“未來一中”、以憲法回應一中等等,大陸當局對其表示“聽其言、觀其行”。

  蔡英文為爭取總統大位,主張回歸到憲政體制依據憲法及兩岸關係條例處理兩岸事務、主張維持現狀。當選後並未再提出類似《公投台獨黨綱》主張獨立建國、中華民國是外來政權的說法,反而呼籲大陸當局必須正視中華民國存在事實。 質言之,激進台獨路線訴求固然有助於穩住深綠選民,但卻無助於拓展中間選民,不利於民進黨取得政權;唯有持守中間溫和路線,始能達到選票極大化目標及維持相對穩定的兩岸關係。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18年7月號,總第247期)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