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陳智思:文藝讓世界重新認識香港
http://www.CRNTT.com   2024-05-21 11:52:45


陳智思相信,藝術中心也可以帶動香港金融中心的發展。(大公報)
  中評社香港5月21日電/大公報報導,西九文化區的建設,為香港藝術生態迎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乘著藝術三月的東風,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專訪了西九文化區管理局董事局副主席陳智思,探討香港的中外文藝中心地位及西九文化區財政危機問題。陳智思的回應流暢自然,行雲流水全因對所談論的“香港藝術事業”有足夠“相信”,“如果我不信就說不出,首先要信,才會有信心”。

  問:對西九文化區而言,藝術三月最重要的活動是什麼?

  答:我希望分享下自己全程參與的國際文化高峰論壇。論壇上,西九文化區和全世界頂尖的21間文化藝術組織簽署了合作備忘錄。要知道西九文化區自建立至今也就短短幾年歷史,能夠得到這麼多認同,代表我們的策展能力、專業能力,以及配套設施,都令他們很有信心,對香港文化方面的發展是一劑強心針。未來我們可以相互借出藏品,交流修復技藝,安排人員互訪學習。

  問:您覺得香港如今稱得上是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嗎?

  答:老實講,如果十年前你問我,我真不覺得香港可以走到如今的中外文藝中心的地位,但自從西九文化區有了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M+博物館這兩個視覺藝術場地後,就可以明確看到一個很大的轉變。海外人士來看我們的展覽,譬如之前展出日本畫家草間彌生的作品,是在日本以外絕無僅有的最多作品的海外展出,總能引起廣泛討論。

  今時今日,我完全不擔憂香港能否成為中外文藝交流中心,至少在整個亞洲區,我們已經絕對做到,甚至在全球來說也可以和其他藝術中心相提並論。以前港人只是賺錢,文藝只是有錢人才有的興趣,如今已大大改變了香港以往給人的觀感。

  問:西九文化區當下面臨財政困局,是否有轉圜生機?

  答:西九文化區的地理位置極佳,商業用地的回報將會十分可觀。在這片40公頃的區域內,有23公頃為免費的公眾活動區域,剩下17公頃的土地中,有四成會用來建設商業樓宇、住宅和酒店,也有四成是用來建設文化設施,另外百分之十幾用於餐飲設施。西九之所以今日在財務上出現困難,是文化設施和商業用地的開發不同步所致。文化設施已經在出血,但商業樓宇仍在興建當中。

  樂觀估計,在十幾年後,商業用地的收入能夠補貼文化設施的開支。我毫不懷疑,在政府支持和贊助商的捐助下,西九可以渡過當下難關。當然我們也要滿足政府對各項指標的期待。

  問:您對西九文化區的國際定位有何獨特構思?

  答:來香港故宮的中外友人那麼多,我們為什麼會令他們有興趣去看中國幾千年的歷史呢?香港故宮不單只是給一些原本就喜歡中國文化的人,更要引導一些原本不認識中國文化的人,因為來過香港故宮而對中國文化開始產生興趣,這樣才是成功。所以我會告訴西九的同事,文化區要突出自己獨特的風格,演繹和敘事的方式要足夠特別。

  問:成為世界文藝中心,對香港的國際形象有何影響?

  答:我常常把香港和紐約、倫敦作比較,因為這兩個城市和香港並稱世界三大金融中心。你想看歌劇、演唱會、大型視覺藝術展覽,倫敦和紐約是人們的首選。今日的香港,得益於有西九文化區和政府支持下的其他文藝活動,相當於拉近了它和紐約、倫敦之間的距離。

  某種維度上,藝術中心也可以帶動金融中心的發展。短短25年間,香港商業藝術愈發蓬勃,畫廊的數目已從千禧年前的10間增長到如今的百餘間,不乏國際大牌畫廊。拍賣行相繼在香港設立辦公室。全世界最大的三間拍賣行當中,兩間都把亞太總部設在了香港,正印證了錢在這裡。2020年,在新冠疫情的肆虐下,香港的藝術拍賣成績依舊錄得增長,奪得世界第二大藝術市場的頭銜,僅次於紐約。如果不是香港的文藝中心地位,不會吸引這麼多的人來港,這都得益於政府在10年、20年之前的謀劃。

  近些年,由於修例風波,很多海外地區人士對香港的觀感趨向負面,所以我希望能夠通過一些新的展覽和藝術活動,將他們重新吸引過來,整個香港給全世界重新認識自己的機會。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