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蔡逸儒:馬英九政府不妨提出“復興中華”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12-29 21:34:29  


  中評社香港12月29日電/台灣中國文化大學中山所教授蔡逸儒今天在《聯合早報》發表文章說,中國崛起之說過去一度甚囂塵上,引來各種不同的關切、評論,甚至是批評,後來大陸各界轉以和平發展加以應對。和平是針對中國威脅而來,發展則是針對中國崩潰的說法。大陸歷經改革開放三十多年所積累的成果和財富已然使得中國的復興騰飛成為部分事實,2010年底中國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學者預估到2030年中國部分經濟實力可望超越美國。一百多年來,歷代中國愛國志士所追求的國家復興、民族富強眼看得以實現,當然值得大家引以為傲。

  中國崛起須發揚中華文明軟實力

  但是,與此同時,大家也深知,大陸內部問題仍然繁雜深重:貧富懸殊、社會安全保障、醫療、教養、住房、貪污腐敗問題都亟待解決,民眾的整體素質更是必須大力加以提升。因為唯有如此,中國的和平崛起才有意義。一個王道、文明、理性、富足的中國,不但能讓中國人民安居樂業,更要能對人類文明的成長做出貢獻,讓世人刮目相看。中國必須由和平崛起與發展,更進一步的邁向文明崛起,用發揚中華文明的軟實力來說服世界,爭取一個近悅遠來的和諧社會與世界。

  文章說,從台灣的角度來看,我們對此感受尤為深刻。過去的科學檢驗和歷史知識都明確告訴大家,一個堅持維持自我發展特色,但又能融入國際社會、接受國際主流價值,溫和、理性、改革、開放,具有自信的中國將是世人共同的財富。

  筆者常說,一個強大但不文明的中國,舉世均將受害,但是一個衰弱崩潰的中國,這不但對大陸同胞並不公平,而台灣也將首當其衝,受害最大。為了中國、為了台灣,為了世界,兩岸應該共同努力復興中華文明,而台灣最能為此做出貢獻。

  文章說,我們曾經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在過去一年多兩岸正面互動的過程中,胡錦濤、馬英九雖然都曾在不同的場合多次肯定中華文明,但大陸方面強調的是,要在中華文明的基礎上,完成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或振興中華,而台北方面所要凸顯的則是,自己保留了中華文明的美好元素,台灣在中華文化的土壤中達成了可觀的成就。但是不管如何,如果兩岸官方從此都能少些政治語言,多一些文化認同,期許兩岸攜手合作,共同復興中華文明,這是一個值得努力的方向。

  兩岸文化合作應走向機制化

  雖然當前兩岸互動各有優先順序,台北主張先正視現實,北京強調要擱置爭議,兩岸政治對話與談判時機仍然不夠成熟,政治互信仍然有待加強,台灣的安全保障與國際活動空間仍未解決,但雙方也都同意,至少應該透過多面向、多渠道、多層次的溝通、交流,由求同存異走向求同化異,雙方可以嘗試共同努力,由低政治的經濟互利到振興中華文明先行著手。復興中華文化確實就是一個不錯的構想,這對培養兩岸命運共同體、相似的價值觀應有極大助益。

  也正因為如此,兩岸能否簽署文化協議一事一時之間成了眾所矚目的焦點。2010年9月,中國文化部部長蔡武訪台時指出,兩岸經濟、貿易往來固然重要,但卻不能替代文化交流與思想溝通。由於因歷史與現實原因,兩岸仍存在壁壘和障礙。因此兩岸應盡快擴大、加深雙邊的文化交流與合作。2010年12月21日,大陸海協會會長陳雲林在第六次江陳會上再度明確提出,兩岸應該簽署文化教育協議的要求。

  同樣的,12月24日,台灣前“行政院長”、中華文化總會會長劉兆玄在中樞慶祝行憲大會上,曾就“中華文化的文藝復興”發表看法,表示台灣應和中國大陸談文化議題,台灣在這方面有極大優勢,可以扮演尖兵及催化劑的角色,主要是希望建構兩岸王道論述,主張台灣應結合兩岸學者、企業界、宗教界及有心人士來共同加以推動。劉會長不但所言甚是,具有前瞻性,而且有宣示性效果,難得的展現出台灣自信的一面,但未來如何落實仍是一個問題。

  為此,筆者提出一個具體可行的建議,在慶祝辛亥革命、“建國百年”的當下,馬英九政府不妨以“復興中華”為名(既可以是復興中華文明、復興中華民族,也可以是復興“中華民國”,大家可以各取所需,避免民進黨的制肘),聚合產、官、學、宗教、社會各界的力量,利用明年一整年的時間,來推動各式各樣的演講、表演、展覽、學術、宗教活動,透過教育、宣傳、考試、戲劇與日常生活,教導大家把政權、國家和民族、文化區別對待,務求逐漸改變部分台灣民眾逢中必反的錯誤思維。北京是否想要配合由其自行作主。

  其實,用最簡單的話來說,中國的崛起必須奠基在文明、王道的基礎上,兩岸關係的改善必須從民心的轉變,文化的認同著手。兩岸政治紛歧短期之內難以解決,經貿合作又多半偏向於利益的算計,終有窮盡之時,但文化層面的合作不但沒有政治的敏感性,也有助於建構命運共同體的認知,如果雙方民眾能有共同的歷史記憶與經驗,長久以往,這對增加對彼此的理解與容忍將有極大正面的效果。

  文章說,不管兩岸最後是分是合,或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為了區域的安全,為了增進彼此的理解,為了中國文明的發展,兩岸當局確實應該嚴肅思考,把雙方各種文化合作方案機制化的可能。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