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蘇嘉宏語中評:兩岸有政治參與才有政治認同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4-03-11 00:50:22


台灣輔英科技大學教授蘇嘉宏(中評社 楊犇堯攝)
  中評社香港3月11日電(記者 黃蔚 黃博寧 楊犇堯)昨日,台灣輔英科技大學教授蘇嘉宏到訪中評社,就兩岸政治認同、2014年年底七合一選舉、南北人才分佈不均衡等問題發表看法。他表示,兩岸之間有政治參與才會有政治認同。如果長時間無法參與到大陸建設中去,台灣對大陸的認同之結就難以打開。

  蘇嘉宏說,大陸全國台聯會會長汪毅夫曾經研究清代科舉制度在台灣的影響。科舉制度在台灣得以確立,絕不僅僅是科舉制度覆蓋到台灣這麼簡單。

  例如,汪毅夫的曾祖父汪春源是清朝約33位台灣籍進士之一。1894年爆發甲午戰爭,清政府戰敗被迫與日本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後,汪春源聯合兩名台灣舉人以及兩位京官在北京都察院“五人上書”,其勇氣最終鼓舞了康有為進行刊載史冊的“公車上書”。蘇嘉宏表示,這其實是一件神奇的事。

  正是因為有了科舉制度,遠離清朝中央政權的台灣讀書人才獲得了參與中央政權政治活動、影響全中國政治參與的機會。否則難以想像,遠在台灣的一群讀書人,可以引領大時代的國家變革潮流。因此,政治參與是產生政治認同的基礎,也是政治認同的關鍵。

  反之,沒有政治參與,也難有政治認同。1895年台灣被清政府割讓給日本後,兩岸經歷了長時期的隔閡。無論是日治時期、兩蔣時期、還是後來的李登輝陳水扁執政時期,兩岸在政治上的交流都幾乎為零,遑論台灣人在大陸的政治參與。

  2008年以來,雖然兩岸關係持續和平發展,但困於目前兩岸的政治僵局,台灣民眾在政治上仍然無法參與大陸的發展,進入到中央政權的體系中。這樣一來,台灣對大陸自然難以產生政治上的認同。

  因此,蘇嘉宏建議大陸對台灣釋放參政機會,“一定有台灣人願意來大陸”。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