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王崑義:開創新和平模式 共享“和平紅利”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10-22 14:50:34  


  中評社台北10月22日電/台灣戰略學會秘書長王崑義近日在NOWnews“今日論壇”發表文章說,馬英九日前接受媒體專訪時表示,台灣看中國大陸,有人看到機會,有人看見威脅,政府有責任把機會極大化、把威脅極小化,這就是管理的藝術;他並認為,兩岸運用智慧維持現在交流的速度,已經為台灣帶來意想不到的“和平紅利”。從馬英九的談話中可以理解,和平的創造不是可不可能的問題,而是在於為與不為,當前兩岸關係發展所創造的“和平紅利”,不僅符合兩岸共同的利益,也符合國際關係建構主義者認為“觀念”改變所創造成果的見解。 

  文章說,國際關係理論的建構主義者認為,每個國家在行為時都是基於它的“觀念”,也因此“觀念”決定了國家的行為。在國際關係中“觀念”的形成,包括相互理解、共同知識、價值與規範。經由相互的交往形成“互為主體”,並據此成為國際間的互動關係。所以國家間並不必然先天即存在著衝突、合作或共存的關係,而是完全取決於彼此如何認定對方的角色。這種說法用比較通俗的話來說,你把對方當成朋友,兩人就可能形成朋友關係;若把對方視為敵人,彼此即可能成為敵人。換言之,建構主義者認為,無論是合作與衝突,都不是無政府狀態國際社會的必然結果,它們取決於國際社會成員如何建構彼此之間的關係。 

  兩岸關係的發展,從過去的對抗到現在的對話,可以說都是雙方“觀念”改變的結果,這個過程,誠如馬英九所說,兩岸分治對立至今六十一年,前面的卅年可說是熱戰時代,後卅年則是冷戰和對立充斥,到今天為止,台灣安全的威脅仍然存在,只是已經到了可以用協商取代對抗,以和解消弭衝突的階段。也就是說,台灣的安全威脅至今雖然還是存在,但台灣政府願意用協商來取代過去對抗的局面,以和解來消弭兩岸的衝突,這是台方先行改變“對抗”的觀念,願意用“合作”的手段來改善兩岸關係,逐步創造兩岸和平的環境,進而產生“和平紅利”的結果。 

  文章說,兩岸間持續累積“和平紅利”,不僅台灣人民可以像過去一樣自由前往大陸,陸客來台數也已劇增到一百五十萬人次,大家在相互往來所增進的認識與理解中,讓過去的誤解與衝突隨之降低。此外,國際社會更樂見兩岸的和平,許多國家都肯定兩岸關係和平穩定的發展,這種情況正如馬英九所形容比較的,今年是韓戰六十週年,朝鮮半島還是戰雲密布,但台海卻是林蔭大道,“兩岸領導人沒見過面,沒有簽任何協議,卻可以達成和平”。 

  兩岸所創造的“沒有協議的和平”,不僅是一種新的和平模式,也是國際社會在沒有強權干涉、沒有集體安全影響下所創造的和平模式,它是兩岸經由互動與對話的實踐所完成,更是兩岸人民共同學習與共享彼此價值所創造的和平果實,這也是馬英九所說“機會極大化”的效應。這種“沒有協議的和平模式”,也為兩岸與國際社會創造幾種有意義的和平價值:首先是“互利式的和平價值”,在這種價值之下,兩岸雙方不僅共享“和平紅利”,在經濟互利之下也為兩岸人民創造和平共榮的環境,共享經濟發展的果實。 

  其次是“共同的認同價值”,兩岸在六十一年的分治對立之下,由於不同的制度與生活方式,使得雙方的認知差異相當大,經過新和平模式的融合,這兩年來兩岸對共同價值,例如,和平發展、和平共榮的期望值愈來愈高,雙方人民在觀念的認同上也愈來愈趨於一致,這對持續維持兩岸和平必然有具體的效用。 

  第三則為“主體性價值的拉近”,過去兩岸互為主體並不為中共所接受,特別是在“一中原則”之下,大陸一直把台灣視為地方政府。然而經過兩年多的協商與對話,中共雖然沒有明白的把“我國”政府當成一個“政治實體”,但由多次協商所簽訂的協議來看,中共其實已經間接把台灣視為一個政治實體,這不僅得以凸顯台灣的“主體性價值”,更讓各國認同“我國”在國際社會所扮演的角色。 

  文章說,從以上三項意義來看,兩岸關係改善所創造的“和平紅利”除了具體的經濟共榮之外,“我國”存在國際社會的價值將更為展現,同時也是兩岸和平所創造更大的“和平紅利”價值,不但在國際社會上開拓出新的和平模式,並且為兩岸建立和平共榮目標打下更堅實的基礎。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