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國民黨的前路:衹有黑,沒有藍?
http://www.CRNTT.com   2020-12-07 17:56:19


 
  蔡政府當然感受到這種警訊不尋常,所以才趕快選擇“華麗轉身”,除了由吳釗燮親自說出“台美目前不尋求建交”之外,蔡英文在雙十節的講話中,更是清楚地表明民進黨已經在往“和中牌”轉向。

  蔡英文在雙十國慶的講話中,有關兩岸關係方面,雖然沒有提及接受“九二共識”,但也沒有再抨擊“九二共識”與“一國兩制”。

  她的說法是:“台海和平是兩岸彼此共同責任,台灣無法單獨承擔”;她還強調“衹要北京當局有心化解對立,改善兩岸關係,在符合對等尊嚴的原則下,我們願意共同促成有意義的對話”。

  蔡英文這樣的講話顯得有些空洞,但是中國大陸的《環球時報》總編輯胡錫進就發文指出,蔡英文所提及的兩岸關係,是她“口氣最軟”的一次。他認為這是今夏以來,中國人民解放軍在台海周遭的軍事演習,讓蔡英文政府感到問題的嚴重性。

  當然,國台辦的反應雖然還是免不了要指責一下蔡政府“謀獨”的居心,但還是有所寄望地回應說:“衹要回到九二共識政治基礎的正軌,兩岸就能重啟對話協商,兩岸關係才能改善,台海才能和平穩定。”

  可以說,蔡英文的“華麗轉身”,雖然還不夠漂亮,但是他們已經把國民黨不想要的“和中牌”撿起來放,以讓2024年民進黨可能出現的接班人賴清德或鄭文燦有牌可以打。

  這是因為賴清德曾說過“親中保台”,而鄭文燦過去以來都是對藍營,以及對中國大陸的經營頗為用心。最明顯的是,在台灣被打成“紅媒”的多維新聞老闆于品海,鄭文燦不衹勇於接觸,也跟于品海同台討論兩岸關係,可見未來民進黨接班人不管是誰,“和中牌”必然是民進黨取勝之道。

  但是,國民黨想要轉型,卻看不清局勢的發展,把對自己的優勢選項丟棄,反而走向“親美、棄中”之路,國民黨可還有未來?

  三、台灣的主流民意在哪裡?

  當然,國民黨為自己找尋的“未來之路”,正如前面所說的一條是“李登輝之路”,一條是“蔡英文之路”,但是兩條路其實是殊途同歸,因為蔡英文原本就是“李登輝路線”中最重要的“兩國論”的始作俑者。

  但是,蔡英文雖然幫李登輝製造出“兩國論”,可是她當時堅持的就是要走“中華民國憲法”的解釋,而不願意讓獨派搶去“國際法”的解釋權。所以,1999年李登輝在回答德國之聲的訪談中,他使用“兩國論”的說法是:“中華民國從1912年建立以來,一直都是主權獨立的國家,又在1991年的修憲後,兩岸關係定位在特殊的國與國關係,所以並沒有再宣佈台灣獨立的必要。”

  這句“1991年的修憲”的話語,就是蔡英文的傑作,由於蔡英文堅持使用“中華民國憲法”,這也是種下她與獨派會走向兩條路的主因。特別是,她在第一、二任期的就職演說中,都不忘提“中華民國憲法”,即使在使用“台灣”一詞,也不忘加上一個“中華民國”,變成“中華民國台灣”。

  這其實是蔡英文認為保障台灣安全的最後底線,她不會超越,甚至接受獨派從“舊金山合約”的“國際法”中解釋“台灣地位未定論”的緣故。

  但是,國民黨把“九二共識”加上“中華民國憲法”,這跟蔡英文的主張並沒有多大的差別,唯一差別是蔡英文沒有使用“九二共識”,但是“九二共識”被國民黨“中華民國憲法化”之後,對大陸來說,跟蔡英文的主張也不過是五十步與百步之差而已。

  如果再看下去,國民黨立法院黨團提出的兩項決議案,有人說就是要逼著蔡英文開啟兩岸戰爭,就看民進黨政府怎麼收拾?

  問題是“逼戰”,不僅台灣人民不喜歡,也違反大陸的對台政策,衹有不理性的政黨,才會以戰爭作為籌碼,以求贏得選民的支持。放眼全世界,衹有小黨才會走偏鋒,凡是泱泱大黨、有機會執政的政黨,在政策上都不會走偏鋒,可惜的是,國民黨竟然選擇走“逼戰”的偏鋒,這不是“自毀”,什麼是“自毀”的行為?

  就以10月初“台灣選舉與民主化調查”(TEDS)委託台灣政治大學選研中心所做出的民調來看,該民調統計16年來“台灣人是否支持台灣獨立”,民調結果顯示,63.4%的受訪民眾支持台灣“和平獨立”,支持“戰爭獨立”的受訪者佔44.2%。這兩項數字均達到16年來的新高。

  這項民調可以看出,如果能夠“和平獨立”,那麼有超過半數的人願意支持。反之,如果必須以戰爭的方式達到獨立的目的,那麼民調就退縮到5成以下,這也顯示台灣人大部分還是不要戰爭,所以“和平”應該還是台灣民意的主流,兩岸之間“和平”應該還是主旋律才對。

  再來看台灣《ETtoday新聞雲》所做的民調顯示,若兩岸爆發衝突,有44.9%民眾願意自己或讓家人上戰場保衛台灣,相較於7月調查增加4%,甚至比2019年1月調查大幅增加12.2%。其中,又以18、19歲族群達96%最高,但值得注意的是卻有高達87%反對恢復徵兵。

  願意上戰場,卻不願意恢復徵兵,這是18、19歲族群最大的心聲。這裡面其實隱藏著年輕族群的心聲,他們必然相信兩岸不會發生戰爭,所以勇於表達支持上戰場,但是他們都還沒當過兵,如果恢復徵兵,他們首當其衝,這才有矛盾的答案出來。

  既然大部分的台灣人民都認為兩岸不會發生戰爭,國民黨卻以決議案向蔡政府“逼戰”,不是剛好為自己烙下“好戰”的印記,怎麼可能因為“台美建交”與“協防台灣”這兩項好戰的法案,而爭取到民心,特別是年輕族群?

  尤其最近有關“徵兵”的議題,還是國民黨籍台北市議員徐巧芯在網絡節目上拋出全面徵兵的議題,她還建議女性也應該當兵。如果依照民調的結果來看,國民黨的這項提議,保證讓國民黨失分不少,更別提加分了。

  所以,國民黨“後浪”的改革,最大的問題是,國民黨過去是穩定“兩岸和平”最大的力量,如今他們不要“和平牌”,反而改打“好戰牌”。但是,各種民調都顯示,台灣人民其實真正想要的還是和平,不要戰爭。民進黨過去對大陸喊殺、喊打,那是有現實的外在環境因素存在,真的把戰爭引到台灣,民進黨絕對不會做這種蠢事,因為它要的衹是權力,如果兩岸發生戰爭,權力很可能自此消失。

  就是因為有這種因素存在,當國民黨轉向“好戰”的形象,民進黨就趕快轉身撿起國民黨不要的“和平牌”,這麼簡單的道理,國民黨想不通的,應該是為何民進黨的“投機性”怎麼這麼強?

  毛澤東在《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中有一句話:“中國是一個大國——東方不亮西方亮,黑了南方有北方。”華為創始人任正非接受媒體訪問時,改了這句話說:“西方不亮東方亮,美國不能代表全世界。”

  國民黨看到了毛澤東,也許沒看到任正非,所以不知道是目前與未來是東方亮,還是西方亮。而最大的問題是,當國民黨還要等著民進黨來幫他們照亮前路,恐怕國民黨的眼前衹有黑,沒有藍。

  台灣過去一本知名的抗日小說《藍與黑》,就以小說的形式,寫出了早期國民黨的問題,國民黨的“後浪”是否該去讀一回,以找回自己的靈魂。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20年11月號,總第275期)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