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張亞中:蔡英文的結構困局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6-06-06 11:48:26


  中評社台北6月6日電/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張亞中6日在中國時報發表文章說,作為執政的新政府,可以選擇推動重新制憲、獨立建國,但在此之前,他的作為必須符合現有“憲法”所引伸而成的“國家認同”、文化認同及兩岸定位觀。在野的政黨可以有自己的主張,這是言論自由;但執政的政府就必須符合“憲法”,這是對“憲法”最基本的忠誠,也是作為領導人與執政者最根本的道德。

  文章說,曾經稱國民黨政府是“流亡政府”、堅決反對“九二共識”的蔡英文,在形勢比人強的情形下,於520的就職演講中,說出要依據《“中華民國憲法”》及《兩岸關係條例》來處理兩岸事務的觀點,也接受以“中華台北”名稱參與WHA;在六四的相關談話,也以“中國大陸”與“中國”來交夾稱呼對岸。但是蔡英文在520演講中也提到要建立“原民史觀”;新“教育部長”一上任就廢除課綱微調,讓去中國化、兩國論取得文化教育的主導地位。這反映出,蔡英文及民進黨在外在現實與內在想像之間,已陷入結構性的困境。
 
  國人多將課綱微調的關注點放在歷史課綱,其實公民與社會科的課網微調意義更重大,其涉及原有的“公民台獨”教育會否繼續深化,現在廢止公民與社會科的課綱微調,將使得蔡英文及民進黨繼續陷入外在現實與內在想像的矛盾困境,不僅難以創造兩岸的善意,也將使得“中華民國”繼續被掏空。舉例而言:

  第一、在“國家認同”方面,原課綱認為應“描述我國人民對於國家認同”的不同看法”,微調後改為“陳述我國憲法的立國精神與宗旨”。原課綱是透過“解構”的方式,以描述對“國家認同”的“不同”為策略,以“不同看法”來達到“去“中華民國”化”或建立“台灣國國家認同”的基礎。新政府不再教育“憲法”的立國精神,其目的就是要再次掏空或摧毀對國家與“憲法”的認同。

  第二、在文化認同方面,課綱微調將原有的“多元文化”部分,修改為“台灣社會具有深厚的中華文化傳統,但亦融入多元文化的特色”。在去中國化論述上,民進黨一直是以“偽多元”或刻意利用凸顯原住民的方式來解構以中華文化為核心的“中華民國”。蔡英文說要建立“原民史觀”,廢除歷史課綱中“漢人來台”部分,表面的理由是去除漢人史觀,但司馬昭之心很清楚,就是為了去中國化的文化建構。

  第三、在兩岸定位上,原課綱用“中國”指涉對岸。例如“台灣的中國政策”、“中國的台灣政策”。原課綱的設計者即公開稱“課綱之稱謂用語偏向一邊一國或各為對等主權國之立場”。課綱微調後將“中國”改為“大陸”,例如“我國的大陸政策”、“大陸的對台政策”。如今課綱微調廢止,以後的公民課本又回到“台灣中國,一邊一國”的政治論述。

  文章說,蔡英文的困局在於她同時處於“中華民國憲法”的核心規範、民進黨的核心論述與北京的核心主張三者之間的結構性矛盾,她想同時討好三方的作法,注定不可能成功。蔡英文只有堅持“憲法”的核心規範,放棄民進黨原有的“台獨”或借殼上市的獨台“國家認同”,停止以去中華文化為目標的偽多元文化說,重新接受兩岸關係非外國關係,才有可能解決她未來4年執政的結構困局。

  文章說,如果一方面放任歷史、公民教育的分離主義,但是口頭上尊重“憲法”,又想尋求北京的善意,這將不僅是緣木求魚,更是貶低了自己的人格,踐踏了“憲法”,羞辱了民進黨的核心價值,傷害了台灣的未來。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