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兩岸國家認同的特色及其影響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3-12-17 14:05:12


 
  1945年10月光復後,台灣島內一度出現的熱烈歡慶,更是顯示了台灣民眾廣泛的祖國認同。1949年以後,由於中國的內戰,在長達四十年中,兩岸一直處於嚴重的軍事對抗中,經濟交流、人員往來中斷,但在島內執政的蔣氏父子在堅持與大陸敵對的同時,始終堅持一個中國的立場,並在政治、教育、文化領域,全面地貫徹了這一立場。所以,儘管兩岸隔絕四十年,但台灣民眾一直保持著高度的中國認同。兩岸共同的文化、民族,對於兩岸命運共同體的形成有重要的積極影響,而地理因素更有獨特的重大積極影響。平均寬度150公里至180公里的台灣海峽,在帆船航海時代就已不是難以克服的兩岸交流、交往障礙,相反還成為了兩岸交流、交往的通道。可以設想,如果台灣海峽的寬度十倍於其實際寬度,兩岸之間肯定將非常難以保持緊密、頻繁的交流、交往,從而難以形成密切、鞏固的共同利益,以及強烈的共同命運意識。

  深入分析近二十年來台灣民眾中國認同明顯減少的現象可以發現,中國認同的明顯減少與兩岸共同經濟利益的持續、較快強化幾乎同步進行。這表明,近二十年來兩岸的共同利益與共同命運意識出現了明顯反差。實際上,這表明兩岸的共同經濟利益與共同政治利益出現了明顯反差。這一現象對於兩岸國家認同,既有重大現實影響,又有重大深遠影響,是兩岸國家認同又一個重要的特色。一般而論,共同的利益與共同命運的認同、共同的經濟利益與共同的政治利益,都是一致的、相輔相成的。上述反常現象的出現,反映了兩岸關係的獨特性,是1895年以來,特別是1949年以來的兩岸關係獨特的發展變化的結果。

  日本殖民統治台灣五十年,蔣氏父子在台灣執政四十年,雖然都沒能消除兩岸命運共同體,但都留下了不可忽視的隱患。日本殖民統治形成的最嚴重隱患,就是豢養了以李登輝為代表的一批“皇民”情結嚴重的親日分子。這些人只有日本認同,而完全沒有中國認同。他們人數不多,但對台灣的政治、經濟和社會卻有很強大影響,一直是“台獨”勢力的核心和最堅決的支持力量。

  蔣氏父子執政留下的最嚴重隱患是,他們長期堅持的反共立場和與大陸敵對,導致了台灣民眾中長期存在著對大陸的敵視、恐懼,進而導致了台灣民眾只有“中華民國”認同,而缺乏中國認同。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已成為中國的國際代表的形勢下,很容易就在台灣民眾中形成了“中華民國”認同與中國認同的對立。

  上述兩大隱患在1988年以後,李登輝、陳水扁相繼執政的二十年中,不僅充分暴露,而且惡性發展,從而成為台灣民眾中國認同明顯減少的重要原因之一。導致台灣民眾中國認同明顯減少的最重要、最直接原因是,1988年以來的近二十年中,李登輝、陳水扁利用執政地位,在台灣大肆推行“台獨”政策,不僅導致兩岸以統獨鬥爭為核心的政治對抗嚴重激化,而且導致台灣民眾的國家認同陷入空前混亂,中國認同的明顯減少。其中,強行推進“去中國化”,以及大肆宣揚“台灣主體意識”,具有最惡劣的重大影響。這兩項最重要的“台獨”政策共同的目的是,製造與台灣民眾傳統的中國認同對立、對抗的所謂“台灣認同”。李登輝的“兩國論”和陳水扁的“一邊一國論”,就是這兩項“台獨”政策目標的集中表現。

  必須看到,無論是歷史遺留的隱患,還是推行“台獨”政策、“台獨”思潮泛濫,都為台灣民眾中國認同的明顯減少,提供了基礎和條件,而這一減少與兩岸共同經濟利益的強化同步進行,則還有其直接原因。兩岸共同經濟利益的強化,是兩岸經濟發展,特別是台灣經濟發展的需求和結果。兩岸對抗的明顯緩解,以及兩岸交流、交往的正常化,是兩岸共同經濟利益強化的必需條件,而兩岸的國家認同減少,主要是台灣民眾的中國認同減少,雖然可能引發兩岸對抗,但在當前的兩岸關係上,只要不搞“法理台獨”,不以製造“台獨”公然與大陸對抗,就不會引發兩岸直接對抗,從而不會、實際上也沒有對兩岸共同經濟利益的強化,帶來明顯不利影響。現在已有越來越多的台灣人士意識到兩岸關係的上述狀況,並作出了各自的不同反應。其中的很多人試圖在兩岸共同經濟利益強化,與共同的政治利益減少,即國家認同減少之間維持脆弱的平衡。他們實際上是認為,盡可以繼續在台灣“去中國化”、宣揚“台灣主體意識”,以強化“台灣認同”,減少乃至消除“中國認同”,但只要守住不公然製造“台獨”與大陸對抗的“底線”,就可以維持兩岸的和平,就可以維持兩岸的經貿往來、人員交流,從而保證台灣在兩岸共同經濟利益的強化中獲取最大利益。在當前民進黨關於大陸政策調整的爭論中,有人提出的調整標準之一是所謂“大陸可以忍受”,就是上述認識的集中表現。兩岸共同經濟利益強化,與台灣民眾中國認同明顯減少同步進行,目前還沒有對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進程形成明顯不利影響,但卻是一個嚴重隱患,將對實現兩岸和平統一帶來嚴重的,甚至是顛覆性的不利影響。

  兩岸國家認同的相對穩定性,是歷史形成的重要的兩岸國家認同的兩岸關係特色,迄今一直是實現中國完全統一,首先是實現和平統一的基礎;兩岸共同經濟利益強化、與台灣民眾中國認同的明顯減少同步進行,則是現實的台灣島內局勢和兩岸關係影響下,形成的又一個重要的兩岸國家認同的兩岸關係特色。這兩個特色之間存在重要而複雜的相互影響。前者對後者及其影響,有重要的抑製作用,而後者對前者形成重大的衝擊。這兩個特色的同時存在和它們之間的複雜影響,實際上是兩岸國家認同的又一個重要的特色。這些特色顯示了兩岸國家認同的高度複雜性,只有認識和把握這些特色,才能在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進程中,不斷強化兩岸的國家認同。

  強化兩岸命運共同體 實現兩岸國家認同

  現在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進程正在進入深水區。實現兩岸的國家認同,是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進程渡過深水區的標誌,是渡過深水區必須完成的基本任務。認識、把握和運用兩岸國家認同的兩岸關係特色,將有力的促進這一任務的完成。如前所述,兩岸國家認同是在幾百年的歷史進程中形成的,具有相對穩定性。但不必諱言,近二十年來,由於李登輝、陳水扁大力推行“台獨”政策,兩岸國家認同和兩岸命運共同體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較大損害。所以,未來時期雖然不是重建、更不是新建兩岸國家認同,但必須消除所受損害,並進一步強化之。這一任務仍然困難、複雜。

  即使在李登輝、陳水扁大力推行“台獨”政策,兩岸以統獨鬥爭為核心的政治對抗高度緊張的二十年中,兩岸共同的經濟利益始終持續、較快發展,是兩岸關係中最不受干擾的部分。未來時期在繼續加強兩岸經貿關係,爭取在已實現機制化的基礎上有進一步發展的同時,應著重於促進兩岸共同經濟利益與兩岸共同政治利益的協調和同步發展。為此,必須重視突出兩岸經貿關係的“兩岸”性質,從形式到內涵都堅決不允許有“兩國”的表現。同時,也堅決不允許出現兩岸的“政經分離”。在此基礎上,還須高度重視,不斷加強兩岸共同命運的意識。主要是,在加強兩岸經濟、政治共同利益的同時,爭取將共同利益的加強與兩岸的共同命運緊密結合。當前,就是應突出兩岸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共同奮鬥,共同發展。不僅在輿論上強調兩岸的共同奮鬥,共同發展,而且在經貿、文化交流等實務方面,積極爭取實現兩岸的共同奮鬥、共同發展。

  清除“台獨”政策和“台獨”思潮的惡劣影響,努力遏制台灣民眾中國認同明顯減少的勢頭,是強化兩岸命運共同體、實現兩岸國家認同的最關鍵任務,也是最困難任務,但又是在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深水區必須完成的任務。為此,首先當然是不斷強化兩岸共同利益,尤其是如前所述,大力加強兩岸共同經濟利益與共同政治利益的協調和同步發展,這始終是強化兩岸命運共同體的基礎和前提。但兩岸關係的現狀,特別是近二十年來台灣民眾中國認同明顯減少的現狀,決定了進一步遏制、打擊“台獨”政策、批判“台獨”思潮,是決不可有任何松懈的任務。

  迫於兩岸關係的現實、台灣民眾期待保持台海和平與兩岸交流合作的強烈願望,以及國際環境的壓力,民進黨開始對其大陸政策做出調整的姿態。但各種跡象表明,民進黨大陸政策的調整,只強調願與大陸交流和保持台海和平,而決不涉及其“台獨”立場和政策。他們明顯地企圖堅持大陸和台灣“一邊一國”的立場,並且始終堅持“台灣主體意識”。這些表明,民進黨所謂的大陸政策調整,只是為了實現重新執政的策略性調整,而決不是對於“台獨”立場和政策的改弦更張。有民進黨人士宣稱,調整後的大陸政策應以“大陸可以忍受”為標準之一,清楚顯示了其調整的策略性。實際上,大陸方面可以觀察、瞭解民進黨的大陸政策調整,但決不會“忍受”民進黨以願意開展兩岸接觸、交流之名,行“一邊一國”之實。“台獨史觀”是“台獨”思潮的理論基礎,雖然迄今沒有形成完整嚴密的理論體系,但以民粹的語言和形式,在島內形成了十分惡劣的影響,應予以高度重視和有力批判。“台獨史觀”的核心觀點是,幾百年來,台灣與大陸“你是你,我是我,互不相干”,是兩個“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民族”,以及“不同的國家”,是所謂的“遠親近鄰”。對此,不僅需要以歷史事實為依據,進行有力批判,更需要努力爭取越來越多的台灣民眾,認識和接受正確的台灣歷史事實,從而不斷強化兩岸共同命運的意識。從這個意義上說,這就是強化兩岸命運共同體,實現兩岸國家認同。這一任務十分困難、複雜,但必須完成。

  未來十年,既是大陸和台灣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轉型期,也是兩岸國家認同發展變化的關鍵時期。在這一期間,大陸在堅持深化改革的基礎上,經濟、社會都將有更健康、持續的發展,必將對台灣的經濟、社會轉型產生更重大的積極影響。可以預料,兩岸共同的經濟利益必將更廣泛、更深刻,從而成為兩岸命運共同體更重要的組成部分,為兩岸命運共同體的強化提供更堅實的基礎。另一方面,台灣民眾對中國認同明顯減少的趨勢,還沒有被有效遏制,還將繼續損害兩岸命運共同體。顯然,在這一期間,兩岸共同經濟利益的強化,與台灣民眾中國認同持續明顯減少的反差將更加突出,成為兩岸國家認同最尖銳的矛盾。但是,在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後,未來十年將更加繁榮、穩定、強大,兩岸共同利益將比之前任何時段都更具強大吸引力,從而很可能開創減少、消除兩岸共同經濟利益與兩岸共同政治利益之間落差的新途徑,促進兩岸命運共同體的強化,進而實現兩岸國家認同。與此同時,堅決批判“台獨”思潮,對“台獨”分裂活動時刻保持高壓態勢,必須堅定不移。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13年11月號,總第191期)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