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粵港經濟融合的三個誤區和兩個問題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9-08-02 00:31:11  


粵港應全面接軌,方可收事半功倍之效。
 
  錯位發展造就雙贏

  第三個誤區,是認為兩地政府主要目標,是要大力拆牆鬆綁,加強之間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的往來。我於上期文章已經清楚指出,提高粵港兩地的連指性(connectivity) 是一把兩面刃,它加劇了兩地各城市之間的競爭,優勝劣敗效果更加明顯。尤其是以香港的高成本,拆牆鬆綁之後,資源很可能加速外流,香港會進一步空洞化和邊緣化。

   要積極面對這新形勢並不容易,關鍵在於如何吃透“上下游錯位發展”的道理。這裡,各產業有不同的具體規律和操作模式,但是有一點,就是產業要走向全面的區域化。如發展高等教育,我們不要著眼於在香港建許多家大學,吸引全廣東和全國學生來讀書。香港的優勢在於品牌和教學質素,於區內其他城市設分校更能發揮我們的優勢,並且避免了土地問題這弱項,更毋須動用太多納稅人的資源去補貼外地學生而忽略了本地學生的需要。因為分校網絡的需求大增,香港會集中了大量國家級和世界級的學者,這一聚焦效應可不得了。而區內各地市迎來香港的知名大學,不用從頭開始,便在市內通過建校創造可觀高質新就業,而學生也不用往外跑或往外求,就地出人才,它們當然求之不得。錯位發展,往往就能造就雙贏。

  各城市放棄弱項,集中力量發展所長,這一過程一定不會順暢,而且一定痛苦,我們需要有此心理準備。

  香港需發展優勢產業

  對香港來說,其中一個問題是資源的爭奪。比方說,香港目前的醫護人員都有點短缺,如還大力發展對外的醫療服務,縱使是進私立醫院,收全費,政府不作補貼,也肯定會引起港內一些市民的不滿。事實上,香港大量增收內地大學生,已經引起本地學生在宿位和學位的緊張,將來還有可能在爭職位方面觸發更多的矛盾。在反對派媒體和政客的推波助瀾之下,香港市民越來越眼淺,越來越要求本地資源要首先用在香港市民身上。這裡需要大量的宣傳和教育,才能慢慢扭轉港人這種小家子氣的情緒,明白到這長遠對香港更加有利。所以,許多事情是急不來的,而且政府更要設法讓香港市民很快便享受到通過融合,把餅做大的好處。

  另外一個問題是經營成本。香港的經濟,已經與房地產綑綁在一起,密不可分。房價下跌,從有自置物業的中產階級個人到政府庫房收入,全都有損失。但另一方面,房價長期高企,經營成本過高,又扼殺了中小企業以至整體經濟的發展。香港經營成本過高這矛盾,隨著港粵的連接性不斷提高,必然會更加突出,促使大量人才、資金和產業從香港流出。如這些流出不被香港其他優勢吸引的人才、資金和產業流入所平衡的話,香港經濟便會收縮。香港高經營成本這一關,在未來幾年必會更加突出,如何妥善處理,使流出和流入平衡,使香港能快速轉型而繼續有活力,將是政府的一大挑戰。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09年8月號,總第140期)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