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香港如何直面危機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9-09-21 14:27:38  


 
  香港醞釀變局

  從最近“七一”遊行人數遠超預測下跌,以及之後中文大學的民調顯示,約6%的少數遊行參加者,與主流民意分岐十分大。絕大部分香港人關心經濟和民生等問題,不同意和不相信以遊行抗爭等方式能改變不滿的現狀。但另一方面,這6%當中,青年人的比例增加,而且開始與員警衝突,並於遊行結束之後拒絕散去。香港社會趨向二元化,各走極端和不作溝通。香港長期和諧的社會氣氛,正在急速敗壞。

  在經濟衰退,失業增加的環境下,青年問題惡化,社會長期內耗不前,現有的制度和秩序陸續敗壞,港人的整體危機感開始逐步形成。但是如上分析,香港社會中向無集體面對危機,解決問題的機制。政府和政黨都不能扮演凝聚民意,動員民眾去面對危機,解決問題的角色。“憤青”們很多被自命走激進社會民主路線的“社民連”吸引,但是他們一方面脫離群眾,同時他們除了粗口謾罵,和作小打小鬧的表演式“激進”行為之外,實際上也難有作為,解決不了存在的問題,更遑論提出方向了。

  這樣下去,無能無奈的感覺,和焦躁無助的情緒,很快就會從青年向主流社會擴散,變局不得不形成。

  “香港再出發宣言”的意圖

  就是在這樣的形勢之下,才出現我和一些朋友於6月中發起聯署的“香港再出發宣言”。這強調要積極面對香港憲制現實,回復權利和責任的平衡,而突出個人承擔和社會公義的《宣言》發表之後,在社會上引起不大不小的辯論,而這辯論還在斷續進行中。

  基本上,香港面臨重大困境,在十字路口上苦無出路,這已經是不爭的共識。《宣言》發表之後,我在電台跟一位因被江澤民罵為“simpleandnaive”而走紅的反對派前女記者節目主持人辯論。我全稱否定地說香港到處都是問題,她叫我舉例,我說不勝枚舉,反而挑戰她舉一個不是問題的例子,結果是她始終連一個都舉不出來。

  《宣言》是在香港紮根,以香港為家的市民,嘗試擺脫只取不予,賺快錢離場的移民社會心態的初步論述。我們認為,這是香港再往前發展的必要條件。世上任何社會轉變,都只能從個人的醒覺,危機感和承擔開始。缺乏這基本元素,什麼鴻圖大計都只會落空。但是如果港人還不能在直面危機時奮發承擔,結果會如《東方日報》的社論所言,《宣言》很可能就是香港的最後遺言了。

  總的來說,作為土生土長的香港人,我對這七百萬人最終能奮發承擔,克服危機,還是頗為樂觀的。但是這便帶到另一個問題:有承擔便隨之而來有要求。殖民地對殖民者和居民來說,都是“借來的時間,借來的地方”,只要有快錢可賺,巧取豪奪,男盜女娼,都目為正常,當中更有表表者被捧為成功的偶像。但對待我和子孫萬代的家園,必然是另外一種態度。因此,在這轉變的過程中,許多既得的利益,必然多少會受到損害。

  政府與財團的責任

  如果更具體一點,我們可以肯定地預測,壟斷地產財團的黃金時代,將會過去。“高房價、高薪水、高物價”這“三高”的遺害,是眾所周知,但於今尤為烈的事實。香港長治久安,決不能長遠容忍“三高”。而香港與珠三角經濟融合,經濟學上有名的“生產要素價格均衡定律”一定會發生作用。這些不利因素,地產商是深知的,所以才趁政府勒緊土地供應而急急高價出貨。但與此同時,他們一隻腳已經早以踏足在內地。恆隆地產於年初宣佈,如無意外,它今年在內地的租金收入,將會高於本港租金收入。其他的大地產商,策略大抵亦如是。

  因此,因為地產財團在香港的利益比重越來越輕,對於它們在香港的利益將受沖擊這一點,大可採取泰然的態度,順勢加快進入內地的步伐,維持香港樓市價格平穩或穩步稍降,騰出空間給中小企業和外資發展。它們如有此高瞻遠矚,在內地必有更大的發展,賺得更多的利潤,在香港也會大受市民的讚賞,一洗今日“官商勾結”的惡名。如當中有財團能拿出誠意,積極主動為香港未來的發展作出更大的承擔和貢獻,其各方面的回報必將更大。但是如果它們非得要把香港搾乾了才願意收手,香港未來必有另一番折騰,結果只會是雙輸之局。

  面對這變局,身受納稅人供養的整個特區政府,都同樣要拿出承擔。第一個要打破的是怕字當頭,怕被人罵、怕失民望的指導思想;多做多錯、少做少錯、不做不錯,處處但求政治正確的形式主義庸官行事作風。進而建立一個以人為本,勇於任事,強政勵治,不怕困難和壓力,積極為市民謀褔利,促進香港和國家發展的新傳統。到香港上下整體有危機感,有個人積累起來的集體勇氣與承擔去面對危機的時候,我相信路就在前邊,它是由人行出來的。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09年9月號,總第141期)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