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 
兩岸記者赴嘉峪關 睹天下第一雄關英姿
http://www.CRNTT.com   2023-07-22 00:43:06


海峽兩岸記者聯合採訪團一行來到嘉峪關(中評社 海涵攝)
曹文娟(中評社 海涵攝)
  中評社酒泉7月22日電(記者 海涵)“我們從小看的書和歷史劇裡都有提到嘉峪關。古時沒有鋼筋和水泥,能蓋成如此堅固的城墻真的很不容易。能夠站在這裡、踏著歷史的古跡,感覺很激動。”從嘉峪關城樓上下來後,台灣東森新媒體ETtoday副董事長馬咏睿告訴記者。

  7月21日下午,“絲路風采 如意甘肅”海峽兩岸記者聯合採訪團一行來到嘉峪關,觀賞“天下第一雄關”的英姿。嘉峪關始建於明洪武五年(1372年),是明長城西端起點,由內城、外城、羅城、甕城、城壕和南北兩翼長城組成,全長約60千米,由內城、外城、城壕三道防線組成重叠並守之勢,形成五裡一燧,十裡一墩,三十裡一堡,百里一城的防禦體系。

  目前看到的嘉峪關有80%的部分依舊是600年前的古城墻,其建築藝術價值、歷史文化價值吸引著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紛至沓來。近年來,嘉峪關更是因為一位網紅“關長”圈粉無數。

  關長是明朝時期嘉峪關最高軍事長官。在古代,嘉峪關作為明長城最西端的關口,來往的行人在通關時,守關的官員會檢驗過關者的身份,並為其頒發相應的通行憑證,就是所謂的“關照”,而這也是“多多關照”一詞的由來。

  如今嘉峪關的“關長”名叫李森,他在嘉峪關景區工作已有二十多年,對這裡的歷史文化十分瞭解、也很有感情。光頭絡腮胡、身披甲胄、手握狼毫是李森專門打造的“關長”扮相。要來李森“關長”這裡“通關”的遊客,都要說清自己從哪裡來、要到關外做什麼,核驗通過後,“關長”會用毛筆在“關照”上寫上遊客來源地的城市古稱。

  採訪團的台媒記者嚴佩瑜順利拿到了“關照”,“我要去關外賣台灣珍珠奶茶”,嚴珮瑜說。得知佩瑜來自台北,“關長”李森在“關照”上寫上了“艋熔”,這是台北的古稱。

  李森對古地名非常瞭解和熟悉,據他介紹,這些知識是通過日常與遊客的互動積累的。“台南古稱承天府,金門古稱烏海”,談起台灣的古地名,李森信手拈來。除了豐富的歷史知識,李森還學習了二十多種語言的簡單用語,在外國遊客來的時候,李森也可以跟他們互動,向他們介紹嘉峪關的歷史文化。

  網紅“關長”一直在以他的方式堅守著對嘉峪關的愛和傳承,即使如今已成為短視頻平台上的“紅人”,李森仍然不為所動,“守在這裡把工作幹好”就是他的淳朴心願。

  除了李森,“守關人”曹文娟也十分熱愛在嘉峪關的工作。“雖然我在這裡工作,但每一次來到關城裡,我的心情都十分澎湃。我們對於這裡十分有感情,在這裡工作一點都不會感到枯燥。”

  曹文娟十分歡迎台灣同胞前來參觀,她表示,在嘉峪關可以從更深程度上瞭解長城文化的起源,感受長城文化、絲路文化和邊塞文化,提升文化自信。

  《台海》雜誌社社長、主編連月美是第二次來到嘉峪關,儘管如此,她依然十分震撼。“能在茫茫曠野中建築這樣一個關隘真的十分不容易,我對古人的戰略思想和建築工藝感到敬佩。”

  “絲路風采 如意甘肅”海峽兩岸記者聯合採訪活動由國台辦新聞局與中國記協台港澳工作部共同舉辦。從7月16日至24日,兩岸及香港23家媒體的43名記者會深入蘭州、武威、金昌、張掖、嘉峪關、敦煌等地採訪甘肅省經濟社會發展各方面情況。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