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周志杰:兩岸關係成台灣民眾焦慮犧牲品
http://www.CRNTT.com   2014-04-14 00:53:36


周志杰認為,兩岸關係成為台灣民眾焦慮感的犧牲品,但民進黨亦未從中得分 中評社記者 余東暉 攝
最近周志杰與若干台灣學者來華府與美方交流兩岸關係的進展 中評社記者 余東暉攝
  中評社華盛頓4月13日電(記者 余東暉)台灣“太陽花”運動剛收場,台灣成功大學政治系教授周志杰對中評社表示,此次學運反映台灣民眾,特別是青年世代的集體焦慮。兩岸關係成為台灣民眾對經貿全球化區域化焦慮的犧牲品,民意勢必制約馬政府在剩餘任內深化兩岸關係的步伐,特別是政治議題的商談。“馬習會”對馬英九的成本更高,除非他為了歷史定位豁出去了。不過民進黨並未從此次學運中得分,而美國如何處理學運後時期國民黨內部可能的分裂,值得觀察。

  最近訪問華府與美國智庫交流首屆“兩岸和平論壇”以及“王張會”後兩岸關係進展的周志杰甫離開華府,台灣島內風雲突變,反服貿運動持續20多天。他在接受中評社記者電子郵件專訪時認為,此次學運反映台灣民眾,特別是青年世代的集體焦慮: 對全球化及區域化挑戰的憂心,對兩岸關係未來的疑慮,對政府未堅守民主正當程序的不滿,對政府無法有效提出如何因應區域貿易自由化之衝擊的失望,對馬政府執政團隊長期施政績效低落的反射。

  周志杰指出,兩岸關係成為台灣民眾對經貿全球化區域化焦慮的犧牲品。不少台灣人質疑大陸釋放經貿紅利背後的政治目的,但台灣又無法失去中國市場,與大陸簽署的ECFA一系列協議的生效,是台灣被納入亞太經濟一體化協定(ECEP、TPP)的敲門磚。學運凸顯台灣人內心的集體焦慮:台灣不得不跟大陸相處,但又怕被大陸吃掉。因此近年來台灣反而出現“越交流、越焦慮,越讓利、越懷疑”的心態。這反映兩岸民眾及社會的互信其實仍脆弱。

  周志杰認為,台灣人對大陸的政治體系和制度仍無信心、對建構兩岸未來政治關係又沒有“統一”以外的選項與想像,加上大陸方面仍否定“中華民國”具有國際人格,兩岸經濟現狀又越來越往依賴大陸的方向傾斜,故他們擔心“被”由經入政,甚至進而“被”統一的疑慮就更深了。此一憂慮已反映在多次民調中“台灣人認同”和“主張永久維持現狀”者增加的趨勢上。追根究底,兩岸間的不信任感與敵意並未消除,而“大陸元素”隨著交流以各種形態折射於台灣民眾的日常生活中,所建構的未必全是正面與善意的形象。

  周志杰稱,此次學運的正面影響是,經過大鳴大放,利弊權衡,台灣人更清楚台灣的經濟未來與國際交往,大陸是無可迴避的因素。他們中的多數人覺得兩岸需要和平發展。但又不希望和平發展最終滑向和平統一。為了維持台海現狀,擔心馬政府黑箱決策,台灣民意勢必制約馬政府在剩餘任內深化兩岸關係的步伐,特別是政治議題的商談,台灣民眾一定會用放大鏡來檢視及監督。但服貿及貨貿協議勢必會通過,因為這關乎台灣經濟發展與區域一體化聯結。周志杰分析,政經分離的意識會抬頭,但這又跟兩岸關係目前政中有經、經中有政的現實不符合。這就挑戰馬政府的智慧,但以馬政府施政讓國民黨內部都離心離德,遑論爭取民進黨的支持或至少不杯葛。由此觀之,“馬習會”對馬英九來說成本更高了,台灣人因不信任執政團隊,會擔心會否有暗中交易,故馬英九要費更多心思來說服台灣民眾。除非馬英九豁出去了,為了自己的歷史定位,一定要在任內實現“馬習會”。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