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改變院士老齡化急需建立“倒逼機制”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3-03-03 09:13:06  


  蛇年春節尚未結束,李俠就讓自己陷入了一場爭論之中。這一切,都是一篇博文惹的禍。2月13日,上海交通大學人文學院科學史與科學文化研究院教授李俠在科學網發表題為《中國科學精英老齡化太嚴重!》的博文,文章雖寥寥數百字,卻已有近8000次閱讀,並引發學者和網友熱議。

  文章中,李俠用一系列統計數字說明了以“兩院”院士為代表的中國科學界最高精英“老齡化太嚴重”。隨著時代的發展,科學家發表學術著作的年齡在逐漸提前,年輕化趨勢在加強,而科研院士的老齡化無疑會對年輕的科研工作者發揮作用造成一定影響。而這些已經被評為院士的科研泰鬥們,卻很難再在科研上有所突破,然而行政權力的介入卻賦予他們強大的話語權。通常,他們決定了什麼學科應該發展,哪些方向應該重點扶持。實際上這就成了未來科技政策制定的重要理論基礎。

  院士是某些國家所設立的科學技術方面的最高學術稱號,一般為終身榮譽。在我國,院士通常是指中國科學院院士或中國工程院院士。可見,院士是一個榮譽團體,門檻比較高。因此,有一定年齡,在科學界工作了一段時間的人才能得到。院士本身代表著一種榮譽,可是在我國,院士卻與行政權力有著密切的聯繫。有專家曾經對中科院和工程院的各一個學部進行調查,發現院士的平均行政級別相當於副廳級。而在一些地方,院士甚至可以享受副部級待遇。而這樣的位高權重,太年輕的人是注定無法獲得的。

  然而,年事已高且思維和精力有限的院士們,距離真正的科學前沿,已經越來越遠。此外,知識老化導致的老人對新人的認可障礙,是年輕人獲得學術認可時可能遇到的障礙之一。如果不改變高齡院士對學術資源的掌控,不僅會對新人成長造成的潛在影響,更會對我國科研的發展狀況造成影響。老齡化是一個表層問題,其彰顯的是科學體制的深層問題。

  要改變院士老齡化現象,就必須建立一種“倒逼機制”,即一種健康的“新陳代謝”機制。“倒逼機制”的最大力量來源於基層的教師或科研人員,由他們來發起努力,讓位居頂端的老院士們“坐不住”。讓這些位高權重的人明白,在科技界大家靠能力說話,沒有真才實學是呆不住的。而當來自下層的力量足夠大的時候,一個健康的“新陳代謝”機制就將形成。(時間:2月27日 來源:荊楚網)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