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院士老齡化”的另一個視角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3-03-03 09:14:09  


  近日,有學者在“科學網”發表博文 《中國科學精英老齡化太嚴重》,指出以院士為代表的中國科學界最高精英“老齡化太嚴重”。據統計,現任兩院院士年齡主要集中在70—89歲之間,而40—49歲年齡段的院士比例非常低。一時間,關於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已成“敬老院”之說引發社會關注和爭議。筆者認為,院士“老齡化”屬正常現象,與其糾結於院士的年齡問題,不如思考怎樣營造更好的科研環境,建立更優的科技制度,讓“院士”回歸榮譽稱號的本原,讓更多年輕科研人員有機會嶄露頭角和獨當一面。

  “院士”在很大程度上帶有一種榮譽稱號的色彩,側重於對科研工作者過去成績的褒獎。而許多研究成果究竟對推動社會發展和進步起了多大的作用,需要時間來檢驗,這個時間可能長達十幾、二十幾年甚至更久。且由於特定歷史原因,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幾次院士增選中,院士年齡普遍較大。所以如今的院士“老齡化”也是自然。以另一項榮譽稱號——諾貝爾獎為例,有學者做過統計,截至2008年,諾貝爾物理獎得主的平均年齡是54歲,化學獎得主平均年齡57歲,生理或醫學獎得主平均年齡57歲,而諾獎得主取得研究成果的平均年齡卻在37歲左右。科學家在七八十歲得諾獎並不稀奇,2007年經濟學獎得主萊昂尼德•赫維奇獲獎時已是90歲高齡。

  院士“老齡化”不是個問題,然而科技精英老齡化就是個值得關注的問題了。時下的狀況是,“院士”不只是榮譽稱號,而是與許多個人利益、單位利益捆綁在一起。有了“院士”頭銜,院士本人及其所在單位,在學術資源占有和分配上便有了“特權”。而院士又是終身制的,所以這份“特權”將可以享用很長時間。所以,才會出現許多“雙聘院士”、“共享院士”,各個單位爭聘院士,並不指望其帶領科研人員攻關,而是更看重“院士”這個頭銜,可以為自己單位爭得更多機會和利益。隨著年齡增長,院士總會從“當下”的科學精英,變為“曾經”的科學精英,表現在創新能力漸漸弱化,工作效率漸漸降低,這是自然規律。也有不少院士承擔了許多管理和行政工作,難以全身心撲在科研第一線。已故的王選院士曾經在演講中這樣說過,“我現在61歲,創造高峰已經過去。大家不要以為院士在當前就是權威,是代表,現在把我看成權威,實在是好笑的,我已經脫離第一線5年,怎麼可能是權威?……人們把我看成權威,是把時態給弄錯了,明明是一個過去時態,大家誤以為是現在時態,甚至以為是能主導將來方向的一個將來時態……”在筆者看來,這番話對於“院士”和“權威”作了非常精到的描述。

  因此,我們在進行學術管理、設計科技制度時需要尊重“時態”,尊重規律和現實。“院士”稱號如果與過多的利益捆綁在一起,那麼無論對於年老院士還是年輕院士,都是不能承受之重,甚至可能阻礙科研創新和進步。該讓榮譽回歸為榮譽,同時創造條件讓更多默默無聞、創新能力勃發的中青年科研人員有機會冒尖,有機會以課題負責人的身份挑大梁,這才是最重要的。(時間:2月27日 來源:解放日報)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