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一滴水”折射生態之變
http://www.CRNTT.com   2022-06-05 13:45:24


  中評社北京6月5日電/據新華網報導,紅樹叢生、鷺鳥成群、魚翔淺底。站在清澈的鴨尾溪邊,69歲的海口市民黃永榮感嘆:“這是鬧市裡久違的清新感。”

  6月1日,海南省生態環境廳發布的生態環境狀況公報顯示,2021年海南全省地表水和近岸海域水質持續為優,水質優良比例分別達92.2%、99.77%。

  水,一度是海南生態環境的短板。早些年,海南由於農業面源污染,飲用水水源地水質不斷下行;入海排污口逐年增加,部分海域渾濁腥臭;管網缺失,包括海口市鴨尾溪在內的部分內河湖“臭”名遠揚,成為城鎮的“傷痕”。

  海南污染防治,從“一滴水”開始。

  抓“截污擴容”,精準排查堵住源頭。海南在水源地實施“一源一策”,農業種植養殖業逐步退出,管理巡查加強,完成122個飲用水水源地環境問題整治。2018年以來,海南還累計投入154億元用於城鎮污水處理設施建設,新建污水管網3800公里,堵住了一批入河、入海排污口,消除了一批污水管網“空白區”。

  抓“水系連通”,賦予水體“二次生命”。海南以“海綿城市”理念串聯水系與濕地;將封閉的內河湖疏浚並連通;拆除近海違法圍填項目,增加海灣洋流動力。曾經相對閉塞的各類水體,逐漸開始“活”起來、動起來。

  抓“橫向補償”,流域生態共同守護。上游護清水,下游給補償。2019年8月,分別位於赤田水庫上、下游的保亭和三亞簽訂了流域生態保護補償協議,同時要求考核“水質+水量+行動”。海南省環境科學研究院環境規劃與政策研究所所長王敏英介紹說,這種“三維”考核的“橫向補償”機制,讓保護者在生態治理上有了更多的資金和更大的動力,試點後將逐步推向全省。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