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美對華裔歧視有所緩解 但仍持續存在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4-09-12 10:08:32


美國華人抗議加州歧視華裔亞裔子女平等就學提案。
  中評社香港9月12日電/《美國之音》近期就“美國公眾對華裔美國人的看法”這一話題進行了持續報道,分析了華裔在美國的生活狀態,並對“模範族裔”、歧視等現象進行了剖析。文中提出,美國對華裔的歧視雖相較以往有所緩解,但仍持續存在。

  貢獻不容忽視

  難道美國忘了華人一直以來為當地所做的貢獻嗎?

  人民日報海外版報道,且不說19世紀中葉來到美國,為其修建西部鐵路的華工,近數十年來華人對美國科學技術的貢獻也是有目共睹的。從月球火星航天探索,到華裔科學家成為“矽穀”發展的中堅,哪裡沒有埋頭苦幹的華人科技精英?

  不僅僅是高科技領域,美國的大街小巷林林總總的建築的背後也傾注著華人的心血。

  其中,華人女建築設計師林瓔設計的作品就遍布了美國各地。耶魯大學的“婦女桌”、田納西州克林頓區的兒童保護基金會禮堂、紐約的非洲藝術博物館、甚至是眾所周知的華府越戰紀念碑,都是出自這位華人設計師之手。而據美國建築界專家估計,在美國像林瓔這樣的的華裔建築專才有10多萬人。

  中國有句古話叫做“患難見真情”。在“9·11”事件中,就出現了兩位華裔英雄。服務於美國航空公司的空姐鄧月薇冷靜對抗恐怖分子, 28歲的華裔小夥曾哲前往世貿中心勇敢救人。

  華人在美國歷史已有180多年,他們散居在全美各地,從事的工作或平凡或高端,但始終在美利堅大地上生活著,也默默地奉獻著。

  他們是普通的,或許並不介意沒有人為其點贊,但始終無法擺脫“外國人”的標簽讓其難以釋懷,而不少美國人從來沒有真正地接受過自己更讓人感到屈辱。

  永遠的外國人?

  入了美國籍,在法律上本已是地地道道的美國人,然而在當地不少美國人的眼裡他們仍是外國人。

  加利福尼亞大學哈斯汀法學院院長弗蘭克·吳就經常遇到這種令自己無語的事兒。身為第二代華裔移民,吳先生總是被人問起從哪兒來。當他回答密歇根州底特律的時候,提問者總是會搖著頭繼續說道:“不不,我的意思是你到底從哪兒來?”有時候甚至會有“如果你不喜歡這裡,你大可以從哪兒來,回哪兒去”這樣的強刺激。

  被孤立和排斥的感覺幾乎每天都在華人身上出現。對華裔居民的研究報告指出,72%的華裔受訪者認為,針對華裔社區的歧視是一直存在的問題。21%的華裔受訪者表示,自己曾經有過被歧視的經歷,另有10%的華裔居民曾被起過歧視性外號。

  費城拉薩爾大學社會科學教授查爾斯·加拉格爾表示,大多美國人認為自己對少數族裔居民很寬容,但事實上,他們並沒有意識到自己對華裔的苛刻已經習以為常了。

  有分析認為,從中國人初到美國,他們就被認為是外來侵入者,要把美國人所熱愛的東西全部都帶走。而外界對華裔社區不同於一般社區的看法與偏見導致了對華裔的刻板印象與歧視。

  努力仍要繼續

  美中之間習慣和風俗的差異讓華裔居民和當地民眾之間摩擦和矛盾不可避免,而美國社會對華裔居民的猜疑也在無形中讓彼此難以走近。

  對於華裔居民來說,入鄉隨俗,並及時轉變角色,不斷讓自己融入當地社會,是解決問題的關鍵。在這個過程中,溝通和交流必不可少。

  芝加哥華人咨詢服務處主席王博妮指出,在早些時候華裔幾乎沒有集體發聲的習慣,也很少參與市政廳或大公司的活動。但是現在很多華人都加入到各種商會,不斷參與政府各個層次的活動。

  通過商會、華裔社團等形式和途徑,華裔居民不僅表達了自己的訴求,也增加了與美國當地民眾的交流的機會,可以減少彼此之間的誤解和衝突。

  此外,一家名為“華人英雄榜”的組織通過搜集在各個領域為美國社會作出卓越貢獻的華裔事跡,精心策劃推出“華人英雄榜”網站,既讓華裔年輕一代有明確學習榜樣,也為美國的主流社會認識華裔貢獻創造了機會。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