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專家談清明:慎終追遠、行孝盡哀不能丟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7-04-01 09:27:56


資料圖:清明祭掃紙扎祭品在馬來西亞受歡迎 。
  中評社香港4月1日電/禁火掃墓,踏青插柳,既是節氣,又是節日的清明節是24節氣和傳統節日中較早的一個。清明節包含著豐富的習俗和特定的慎終追遠、行孝盡哀的文化紀念意義,對我國影響深遠。

  新華網報道,隨著技術進步和社會變遷,清明節也出現了一些新現象。對此,記者近日採訪了北京社會管理職業學院生命文化學院院長孫樹仁教授。

  談網上祭祀、代客掃墓:慎終追遠、敦親睦族、行孝盡哀的核心思想不能丟

  2007年我國將清明節列為法定假日,為清明墓祭創造了條件。近年來出現了網上祭祀、微信直播代客掃墓等新的墓祭形式。在突破時空限制,給人們帶來更多便利的同時,也有一些網友擔心這樣的方式“誠意不足”。

  孫樹仁認為,隨著時代變遷和社會生活方式的變化,清明墓祭的形式也在變化。如果難以來到墓前實現“祭之以禮”,也可以心懷敬意採取“遙祭”、“網祭”,表達深切緬懷之意。但是清明墓祭“慎終追遠、敦親睦族、行孝盡哀”的核心思想和人文精神不能丟,而且要得到不斷的弘揚與發展。

  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寧戚。孫樹仁稱,無論是墓祭者在墓前的祭掃,還是採用現代化的即時通訊方式,重在充分表達對先人緬懷的真情實感。從儉祭祀、移風易俗、綠色殯葬、文明祭掃,既是社會新風尚也合乎我們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要求。我們應該細心領會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結合現代社會生活精心傳承和發展創新,促進社會的文明進步。

  談生態葬:對“根”和“土”有了更深的理解,也就能理解生態葬

  孫樹仁對記者說,節地生態葬是對“入土為安”、“葉落歸根”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我們對“根”與“土”有了更深的理解,就能理解節地生態葬的殯葬改革。

  孫樹仁認為,從生命文化的視閾理解,生命有生物性生命與精神性生命之分,落葉歸根的“根”是指人的精神性生命,落葉歸根的“葉”是指人的生物性生命。落葉歸根就是生命之“葉”,要落根於生命的文化與精神上來。

  孫樹仁稱,節地生態葬與傳統殯葬文化的“入土為安”,都是源於對“土地”的信仰、眷戀與尊重,在理解“土”的問題上並不矛盾。他認為“入土為安”的習俗與文化含兩層含義,一是對土地的尊重,逝者去世後要回到大地的懷抱;二是寄托了對先人回歸自然的願望。我們今天殯葬改革倡導的“節地生態葬”依然是入土,依然在強調生態安葬,依然是讓逝者入土為安,滿足實現回歸自然願望,只不過是更加珍惜土地資源,少用點土地,留給子孫們生存生活和繁衍後代。因此,傳統文化的“入土為安”、“葉落歸根”與今天殯葬改革的“節地生態葬”是一脈相承的。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