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英國華人熱捧中文嬰兒班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3-09-28 10:05:34  


 
  “嬰兒教材”挑戰漢語教育者

  倫敦部分中文學校老師向記者反映,開設嬰兒班是一件很麻煩的事。需要適合的老師、靈活的課程設置、專門的教材,而且學生年齡太小,教學效果沒法衡量,一切都得摸索。

  對此,丁慧慈校長表示,對於 “小小班”的教學效果,也是一些新生家長考慮的問題。幾個月大的嬰兒確實年紀很小,對課堂學到的東西不可能快速的有反應,這需要老師和家長都有耐心,等孩子成長到一定年齡時,自然會看到結果。“稍微大一點的學生可以寫可以讀,第一個月就可以拿著寫滿一張的漢字給家長看,教嬰兒肯定不會有這樣的成就感。”

  “教嬰兒班老師和教年齡大一點孩子的老師要求不一樣,不是說有學歷有技巧就行。主要是得有耐心,有和嬰兒接觸過的經驗,知道如何對待一個不會講話的嬰兒。我們對於嬰兒班的教材都是專門編制的,以前沒有固定的模式。這個教材其實主要是給家長看,他們要回家後也不停的創造中文環境。”丁慧慈還表示。

  胡鬱英老師建議有華裔背景的家長,如果想讓孩子學習中文就要平時不斷的對孩子講,不要害怕自己的中文不流利而只講英文,要讓孩子意識到中文的存在,提高他們的興趣。另外,他也建議不會講中文的家庭,要在平時多放中文CD、錄音或電視等,培養孩子的中文靈敏度。

  她說:“其實對於外國人來講,中文的四聲發音元素很難,如果讓他們從小排斥,以後再學就很困難。但如果從小培養興趣,等到大了有學習能力的時候,他們自然會學得很快。嬰兒期間的學習是一種積累和興趣培養。”

  “嬰兒能力超人” 有支持有質疑

  6歲的Maya和3歲的Ina-Mei出生於一個國際家庭,爸爸是德國和葡萄牙混血,媽媽是台灣人,姐妹倆從出生就生活在四種語言的環境中。生活中,姐妹倆之間以及和媽媽的交流講中文,和爸爸講葡萄牙語,出門在外和別人講英文,每天聽最多的是德語歌。

  Maya和Ina-Mei就是倫敦宇華中文學校的“小小班”創辦人胡鬱英老師的女兒。姐妹倆令人咂舌又羨慕的語言能力,正是胡鬱英對她們從小培養的成果。她表示:“很多家長可能會擔心,剛出生的嬰兒,在第一母語體系還沒有形成就開始接觸第二外語,對孩子的成長到底好不好?會不會影響孩子講話?其實小孩子就像是海綿,他們的吸收能力很驚人。就像我每天在車上給女兒放德語歌CD,現在他們可以唱的很好,而我還不會。隨著年齡的增長,人的大腦吸收信息功能會退化,所以對於語言要越小學習越好。”

  在胡鬱英的班上,一位學生的媽媽May是馬來西亞華裔,丈夫是澳大利亞人。夫妻倆共同的愛好就是中國文化,在女兒Yingying 18個月大的時候他們帶她去上嬰兒中文班。

  上課初期,May並不知道Yingying在課堂上是否有收獲,也一度懷疑課程的效果。但突然有一天她對著Yingying唱中文催眠曲的時候發現她很快的能安靜下來。May才意識到,寶寶上課時可能看起來聽不懂,但其實都有吸收,會在成長過程中逐漸體現。

  如今才兩歲的Yingying能用中文從一數到十,會至少五首的中文兒歌。對於女兒的第一語言英語,May一點也不擔心。她說:“即使從小讓她學中文,但她英語還是比中文好,因為我和她爸爸每天講的是英語,將來上了學,她接觸到的老師同學也都是講英語,所以我們還需要盡可能提供中文環境給她。現在我每天都至少跟她唱一次從嬰兒中文班學來的兒歌,偶爾還跟她玩中英文的翻譯遊戲。”

  對於給剛出生的嬰兒教授多種語言,也有一些家長持觀望態度。“在孩子孩子才開始咿咿呀呀地學說話時,讓他過早的接觸第二語言,我們擔心造成他混淆語言概念,導致語言發育遲緩。我們計劃等他大一點,至少3歲以後,等到可以流利用英語表達再考慮學第二語言。”一位不計劃讓孩子上嬰兒班的家長表示。

  有關專家表示,對於嬰幼兒,在學好母語的前提下,可以讓孩子適當接觸和學習外語,但一定要注意學習方法,比如讓孩子在遊戲中、在音樂中快樂學習,開發潛能。如果家長以掌握外語為目標,過早讓孩子接受雙語教育,這種做法“性價比”很低,效果也不好。當然,如果孩子感興趣,適當去培養一下第二語言語感也會有一定的好處,但建議家長們順其自然,不要強求。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