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英華人奮鬥路:從苦力到智力和財富代言者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3-09-30 09:47:30  


 
  早期英國華人主業:航海海員

  航海業是英國最早有華人蜂擁而至的行業,英國作為全世界的帝國主義強國,擁有當時最發達的航海實力,全世界四分之一的商品在這裡卸貨入港。

  華人海員在英國船只上工作,隔一段時間上岸做短時間休息。直到越來越多的華人海員在英國的港口定居安家,倫敦、利物浦、卡迪夫和布里斯托的華人逐漸增多,於是出現了“黃禍”(Yellow Peril)的說法。儘管經受英籍工人的歧視、生活環境惡劣、工資低,倫敦的華人人口依舊在20世紀持續增長。二戰過後大部分華人海員開始離開這一行業,轉向陸地上的其他工作,例如洗衣業和餐飲業。

  在歷史上,海員這個職業經常長途旅行,是最早的跨國移民工作者。大英帝國曾經試圖對中國殖民化,這導致了最早期的一批華人海員進入英國航海業,由於這層海員與英國公司的關係,英國在東亞區域海域和港口的參與度也不斷增多。諸多因素如中國政治局勢的不穩定、清朝政府的腐敗等迫使一些華人選擇離開,而想象中美好的英國生活和工作機會等誘惑因素將他們吸引到英國。

  華人海員的角色在經歷幾次軍事衝突後逐漸轉變,第一次鴉片戰爭(1839-1842)打開了中國的國門,英國軍隊和貿易商進入中國海岸港口城市,增多了與中國本地居民的聯繫。侵入中國市場後,英國市場對中國茶貿易的需求增加,因此更多的中國海員找到了工作,在這種情況下,第一批在英國定居的中國海員聚居在倫敦碼頭區、卡迪夫、格拉斯哥以及利物浦。

  英國與中國之間的貿易在19世紀再度增長。隨著蒸汽引擎的發明,原本難以穿越的海洋,由於機械蒸汽船只的普及變得更加容易到達。1865年,中國與歐洲的第一個蒸汽輪船航線開通,當時船上就有一名中國海員。1869年,蘇伊士運河開放,英國與東亞地區的距離再度被縮短,航運密度加大。另一方面,中國海員願意接受低廉的工資,英國公司如東印度公司(East India Company)偏向雇傭中國海員,以此來削減成本。太古集團成立的藍煙囪公司(Blue Funnel)、邊行船務(Benline)以及殼牌(Shell)是三大中國雇員最多的英國公司,它們付給中國海員的工資遠遠低於歐洲海員。

  第一批在英生活的華人大多來自廣東、福建以及上海。一名中國人約翰.安東尼(John Anthony)的工作是為東印度公司聯絡、管理中國海員並為他們安排住宿。他的工作給他帶來了財富,另外也讓他在1805年成為了歷史上第一個被英國議會授予英籍公民身份的華人。

  海員的構成十分國際化,最早的時候,華人海員在英國船只上工作,隔一段時間上岸做短時間休息。儘管在英國航海貿易發展過程中,外國籍海員的位置顯得格外重要,然而華人海員卻鮮少為人所知。

  華人最初的聚居地位於倫敦船塢區,19世紀初期時這裡有很多供華人海員和印度籍海員的寄宿房屋。

  截止至1911年,共502名華人居住在利物浦,668名居住在倫敦,其中102名為航海行業從事者。他們幾乎不怎麼說英語,也很少被當地政府記錄在內,因此統計這一群體的具體數據十分困難。

  沿著泰晤士河岸,西至Shadwell和Limehouse,東至Poplar的這片區域被稱為倫敦船塢區(Docklands),也曾被稱為倫敦“中國城”,這一區域是臭名昭著的擁擠衛生狀況和居住條件都十分惡劣,居住著倫敦最下層的勞動階級。

  儘管大部分華人居住在這裡,這卻並不能稱為一個專屬華人的社區,因為各個種族各個國家的人都在這裡群居,如希臘人、印度人和非洲人,一戰前華人只占當地人口的0.5%,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僅有1%,而波蘭人、俄羅斯人、意大利人、法國人及德國人的數量均超過華人數量的十倍之多,因此關於華人的生活記錄保留下來的少之又少。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