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德國華人曬雙語育兒經:6歲前掌握千個漢字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3-11-09 11:30:13


  中評社香港11月9日電/據不完全統計,在全德15萬華人中有1萬多個華人家庭,20歲以下的華人子女人數超過8000,而中德混血子女人數超5000,這些家庭都面臨子女語言教育的問題。記者採訪了數位華人家長,講述了他們獨到的“育兒經”。 

  講述:華人家長育兒心得

  雙語教育從寶寶抓起

  據法國《歐洲時報》德國版報道,陸先生(化名)目前供職於法蘭克福的一家媒體公司,孩子已經5歲,就讀於法蘭唯一的一家中德雙語幼兒園。“為什麼送小孩到雙語幼兒園,而不是純德語環境的幼兒園?”面對記者的提問,陸先生回答道:“因為兒子德語不是很好,在這裡很多小朋友會說中文,阿姨也會說中文,孩子融入會比較快。事實也證明,孩子中文提高很快,德語也有長進,因為這裡也有講德語的孩子。”

  現今,德國華人家長越來越重視幼兒教育,他們希望孩子長大之後不但擁有中國人的外表,更希望他們都傳承中國的傳統文化。

  “單從語言教學來看,現今華人家長的積極性明顯增高。這和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有關,但恐怕還不是最根本的原因。”陸先生根據在德十多年的觀察分析:

  “新一代移民家長普遍受過高等教育,本身的文化屬性比較強,其次都會說普通話。很多媽媽在家做全職家庭主婦,更有條件和精力陪孩子。而上一代的東南亞移民、廣東移民或是浙江移民等,很多人普通話並不好,只能在日常生活中將家鄉話傳遞給下一代。如果想教小孩中文便要額外下功夫,去中文學校。做生意的他們平時很忙,沒有這個精力。”陸先生希望孩子不但能夠聽、識漢字,還能夠獨立閱讀、寫作。他說:“首先我認為未來孩子找工作有優勢,更容易;其次,希望孩子長大以後在文化屬性上還是一個中國人,所以,只會聽說是不夠的。”

  陸先生從兒子會說話起,便開始教他背誦詩詞。他發現,小孩天生擁有模仿音階的能力。中國的詩歌韵律感極強,小孩不需要認得詩中的漢字,便可以從兩三句開始把詩背下來。為了能將這種努力堅持下來,陸先生的愛人和其他媽媽們聚在一起,輪班指導孩子們。

  故事會和讀經班

  就職於一家文化公司的劉先生介紹:“媽媽們帶著孩子,一起看繪本講故事,完全是互助性質。‘故事會’先前在我的文化工作室進行,後來想參加的家長越來越多,我們便申請成為海德堡大學孔子學院的會員,每年交一點費用,大家便可以使用孔院的場地。現在我們已經根據年齡的不同分班,每個班級限制在15個家庭。故事會的目的不是教小孩識字,而是通過聲音與看圖讓孩子們學習語言。”

  除此之外,劉先生的愛人也定期帶著孩子參加“讀經班”。參與這個班的家長,文化意識更強,希望通過這個形式讓孩子掌握更多的漢字。

  劉先生說:“讀的都是古代的經典,我們稱‘三百千千’——《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詩》,甚至包括《老子》、《論語》等。一個媽媽帶著大家來讀‘指讀’,孩子們一邊聽,一邊手指著文本來朗讀、吟誦。‘指讀’的效率很高,可以在較短的時間內讓孩子掌握大量的漢字。”

  6歲前掌握1000個漢字

  記者採訪到現就職於一家旅行社的王女士,她認為,當小孩6歲以後重心會完全轉移到德語上。他說:“孩子上了德國小學,德語會迅速進步,短期內掌握德語閱讀的能力。如果這個時候再強迫孩子開始學中文,孩子的壓力會非常大,效果也不會好。這就是為什麼在6歲之前,我希望孩子能夠掌握1000個漢字的原因。”王女士現在力所能及的事,就是在語言上可以幫助孩子學中文,讓他能說、能讀、甚至還能寫。

  在德國,和王女士一樣著眼幼兒中文教育的家長越來越多。他們相信,孩子的中文基礎越早打好越好,文化影響越早效果越明顯,等孩子有了獨立意識之後,家長就只能引導,不可能再去強迫改變什麼。

  王女士向記者表示:“孩子的成長會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至於結果如何我們心裡也沒底。我們只能在孩子年幼時略帶強制性地多做一些,比如,孩子本該睡覺的時候還想玩小火車,我和愛人便會在旁邊用中文講故事,這樣孩子可以邊玩邊聽故事。”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