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英國華人後代對未來充滿信心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4-01-11 12:09:09


陸勤業接受記者采訪。
  中評社香港1月11日電/據《英國僑報》報道,據英國媒體報道,近日王子信托基金會的一項調查顯示,大約有75萬英國年輕人感覺“沒有活下去的理由”,幾乎三分之一的長期處於失業狀況的年輕人曾考慮過結束自己的生命。作為英國的第三大少數族裔,在英國出生的華人子女(British Born Chinese,簡稱BBC)也面臨著種種問題:祖輩父母的殷切期許,自我身份認同的仿徨,與英國華人社區的相對隔離、傳統英國社會的各種偏見……面對種種困擾,他們是否已經“破繭成蝶”,找回作為一名BBC的自信? 

  身份認同:不單是“國籍”,還關乎“自信”

  Mike Tsang 是一位英國出生的華裔攝影師,2012年他在倫敦舉辦“中西之間”(Between east and west)的個展,並圍繞圍繞“身份認同”和“文化遺產”兩個主題向15位BBC分別做了深入採訪。他在接受記者採訪時稱,當時採訪的每一位BBC都在自己成長的某一個階段對自己的身份產生過質疑。

  不少BBC一開始認為自己就是英國人,直到長大成人才開始慢慢感激他們身上所被保留的一些中國特性。也有一些BBC出身在非常傳統的中國家庭,在家裡只說中文,後來隨著成長也慢慢開始融入周邊的環境。“總體而言,大部分的BBC都對自己身上所傳承的兩種文化遺產非常自豪,並努力從東西兩種文化中汲取其中的精髓。”

  華人參政計劃行政總監胡沛成表示,早年的BBC由於不懂中文,與上一代溝通時會出現問題,他們的外貌又令他們被英國人視為非我族類,難以成為深交,故此較易出現身份危機。隨著教育普及,媒體及網絡通訊的發達,加上近年來中國經濟發展迅速,學中文成了不少年輕人的潮流,一些BBC雖然不懂中文,卻會唱中文歌,開始結交其他華人,尋找共同話題,逐漸加深對自己族群的了解及認同。

  在英國出身的陸勤業(Johnny Luk)目前是慈善機構Inspired & Hired 的創始人,在英國貿易投資總署負責“全球企業家特別項目”。他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更喜歡稱自己為“British Chinese”(英籍華人)而不是“Chinese”(中國人)。 他說:“作為一個世界公民,身份認同並不是在‘英國人’和‘中國人’兩種身份中之二選一,更多時候取決於你對自己的膚色是否感到自豪。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正是這樣,我的世界才變得豐富多彩。 身份認同不但是關於國籍,更多的是關於自信。”

  Martin Chen 是一位中餐廳的老板,他談到身份認同問題時,Martin 說 “當我聽到別人說我既不是英國人也不是中國的人的時候我會抓狂,但是我覺得自己很幸運的繼承了中國和英國的傳統。從個人來說,我覺得自己更加英國,我的家庭會保留一些中國的傳統,但是我會選擇我喜歡的保留下來,我覺得不光是BBC,我的很多在香港和大陸的親人與我們的上一代相比也都喪失了一些中國傳統。”Martin 說在大學以前他的朋友80%是英國人,20%是BBC,大學以後50%是BBC,25%是中國人,5%是英國人。這是一個逐漸找回歸屬感的一個過程。 “大學畢業後我找到了更多的BBC組織,也認識了更多同一個圈子的朋友。一般BBC分成兩組,一些人喜歡和華人呆在一起,其他的一些不喜歡華人的就會和英國人或者其他種族的人一起,但是從個人來說我喜歡華人多一些。”

  黃耀輝今年23歲,目前就職於瑞士聯合銀行。他在倫敦出生長大,母親是一名家庭主婦,父親是一家中餐館的廚師。從小父母就教他唱國歌,學習用筷子吃飯,直到現在一家人依舊會一起收看華文電視節目,慶祝中國傳統節日。 周末的時候,黃耀輝會和兄弟姐妹們一起去倫敦的中文學校學習中文。在UCL求學期間,黃耀輝成績優異,畢業後順利找到一份理想工作。“如果其他人能找到理想工作,我也可以。他告訴記者:“我的朋友來自各個國家,但是關係要好的還是華人多,我想可能是因為我們有許多共同點”。當談到身份認同時,黃耀輝對記者說:“從小我父母就教育我,我的‘根’在中國,我的血液裡融入了濃濃的中國情,雖然我的護照上寫著英國國籍,但我同樣是一名炎黃子孫。”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