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德國僑領:用愛與堅持成就“跨國教育”夢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7-06-19 11:46:09


圖為陳薇和丈夫董明。
  中評社香港6月19日電/1990年,陳薇遠赴德國,後進入斯圖加特大學擔任講師,並創辦斯圖加特漢語學校。她還兼任斯圖加特中華文化協會會長、全德中文學校聯合總會副會長等職,是德國巴符州僑領。是什麼成就了陳薇的“跨國教育夢”?對此,陳薇的回答是“愛與堅持”。

  遠赴德國 夢想起航

  人民日報海外版報道,陳薇和丈夫董明是重慶建築學院77級的同學。大學畢業後,陳薇成為後勤工程學院的一名教官。董明則進入重慶大學任教,之後赴德國攻讀博士並留德從事汽車研發工作。為了和丈夫團聚,1990年,陳薇遠赴重洋。一年後,他們4歲的兒子也到了德國。

  初到異國他鄉的陳薇發現,語言不通是一個大問題,必須首先學習德語。為此,工作一段時間後,陳薇又3次回到學校“充電”,每次差不多學習半年。憑著一股拼勁,陳薇闖過了語言關,最後如願登上講台,應聘為斯圖加特大學的中文講師。

  斯圖加特是德國四大工業城市之一,當年這裡的華人不多。由於找不到讓孩子系統學習中文的地方,陳薇決定自己教兒子中文,但幾年後問題凸顯:孩子在家學中文缺乏語言環境和學習動力,還缺乏與外界的接觸。“無論走到哪裡,漢語都是我們中國文化的根。”正是由於這一最純粹的信念,陳薇萌生了創辦中文班的想法。1997年10月,陳薇在斯圖加特大學借了一間教室,開辦了一個中文班,這便是斯圖加特漢語學校的前身。開班第一年,招收了13個學生,其中包括陳薇的兒子。

  堅持辦學 永不言棄

  在異國籌辦一所中文學校,面臨著諸多的問題和困難。陳薇決定一開始就從規範化入手。漢語班只周六開課,陳薇聘請了一位老師負責授課,自己則專職管理,處理各種疑難問題。

  最初中文班的13個孩子中,最小5歲,最大10歲。年齡懸殊大,老師將學生分為兩個小班先後授課。一年後,以中文班為基礎,斯圖加特漢語學校發展為註冊登記的公益學校。教學班也由一個發展為兩個、三個。學校規模擴大了,但陳薇也面臨最頭疼的問題——斯圖加特大學沒有辦法提供更多的教室。在與政府等多方協商後,當地一所學校願意周末借出教室。同時,陳薇將全部心血傾注到漢語學校內部管理。多年來,每個周末上課,她都準時到場,親力親為處理各種辦學事務。陳薇事業的背後,離不開丈夫的支持。每到周末,從事汽車研究工作的董明也會來到學校,默默地擔任學校的“勤雜工”。

  在陳薇的感召下,漢語學校逐漸紅火起來,學生和老師人數翻了好幾番。而且,在她的帶動和影響下,當地一批華人主動報名,成為學校的義工。如今,學校開設了分校,除漢語班外,還設有武術、中國繪畫、舞蹈、美術、兒童合唱團、瑜伽等文化班。2011年學校被國務院僑務辦公室授予“海外華文示範學校”稱號,2015年陳薇被推選為全德中文學校聯合總會副會長。

  巴符僑領 心系故鄉

  2016年11月28日晚,中國駐法蘭克福總領館舉辦“名譽領保聯絡員”續聘儀式,總領事向25名受聘人員頒發了聘書。陳薇便是受聘人員之一。借助中文學校平台,陳薇與許多學生家長建立了聯繫。快人快語、辦事風風火火、熱心公益的陳薇還成為斯圖加特所在的巴符州僑領之一,經常參與主辦各類中德文化交流活動和商貿接洽。

  陳薇說,離家越久,思鄉之情就越濃。“我們熱愛自己的故鄉,熱愛並認同自己的文化,而漢語則是我們文化的根。”她說,一個人如果不學好自己的母語,那麼他不管在外面有多大的成就,都像一棵無根的草,虛無縹緲存在於這個世界。

CNML格式】 【 】 【打 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