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地震改變在日華人 重新規劃子女未來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07-18 10:59:24  


  中評社香港7月18日電/據日本《中文導報》報道,311東日本大地震已經發生4個月了。雖然其後出現的核洩漏,特別是日本政局混亂鬧劇頻出的人禍加深了災難的級數,但即使是史無前例的地震、海嘯等自然災害本身已足以改變很多人的人生命運和生命軌跡。與經歷了大災大難的日本社會一樣,在日華人的生存觀、價值觀、人生設計、生活模式也在災後發生了悄然的變化。記者通過採訪在日華僑華人,試圖從父母、自身、孩子等三種不同的角度出發,去記錄並追蹤正在發生的變化。 
 
  放下煩惱 擁抱自然

  在一些華人朋友的心中,有許多因為地震與核事故引起的煩惱。有的因為地震帶來的不景氣公司生意不好,有的擔心食品和飲水的安全,有的則因為所在地區“液體化”,房屋受損一籌莫展……

  面對這些煩惱,有一些華人走向大自然,希望通過與自然的交流忘卻煩惱,撫慰心靈。

  在華人社會中,有一個叫做“朱圈”的朋友圈子。只因領頭人是氣功老師朱剛,這個圈子就自然被稱為了“朱圈”。朱剛是一位熱愛生活,珍愛朋友的人,他總是不惜付出自己的時間和精力,熱心地將朋友們召集到一處,讓大家吃喝暢談。由於他的宅心仁厚和生性熱誠,多年來,他的身邊總是圍繞著信賴他的朋友們。一個無政府無紀律,更沒有利益衝突和矛盾爭執的“朱圈”,始終溫情地存在。

  最近,這個圈子還衍生出了爬山小圈子,據說每周都要爬。

  游山玩水,親近自然,是陶冶性情,開放胸懷之絕好方式。而他們的爬山還有些與眾不同,那就是“食”也占很重要位置,甚至吸引著人們攀登。“朱圈”中的小麗便這樣說:“雲山霧罩中的百家菜讓人流連忘返呀!沒上山頂的‘豬友’們只能是羨慕啦。建議下次登山之前,各家先報菜單,想吃者,登山!”

  另一位熱愛爬山,自稱“白相指導”的朱炎則介紹道:“既然大家滿足於爬山帶來的鍛煉身體,陶冶性情,增進友情的好處,也陶醉於讓大家品嘗美食賺取如潮讚揚,在澡堂里開設做點心課程而勾起不尋常的食欲,那何不常去?本人只要有時間,每周末都想去山上走一走。一起去踏遍東京周邊的群山,豈不快哉?不指望登高一呼群起響應,有朋同樂,足矣。”

  如果認為爬山者都是非常擅長於運動的健將,那就大錯特錯了。其實,爬山的好處在於,你可以很專業地去爬,享受一覽眾山小的豪情。你也可以很業餘地爬,享受挑戰自我的喜悅。

  7月3日,“朱圈”的爬山圈子爬上了大雄山。由於大家體力不一,準備各異,所以有人爬到山頂,有人半途下山,但彼此呼應,都樂陶陶而歸。圈友竹林子這樣說他們的這次爬山:“前次登山有穿時裝的,這次登山有穿拖鞋的。只見那穿拖鞋的少女,一頭秀發,一條長裙,轉眼間和我們拉開了距離,消失在林海。走了兩個時辰,大部隊形成了幾個小分隊,與天鬥與地鬥,不與大山鬥,有幾個圈友見好就收,就地占領了下高地。朱友向日葵和竹林子有些力不從心,合計著:下高地已有軍占領,上高地得手困難,我們爭取中高地。

  同樣是爬山,另有一位華人女性王令瓊,就是一位高手了。她住在神奈川,每周都上山。就以大雄山來說,她是一路走上去如同散步,面不改色心不跳,上去吃了飯團子,直接下山。她也很喜歡召集朋友們去爬山。因為“進到山里,能讓人忘記煩惱”。記者生平第一次爬山,便是跟著她去。由於考慮到初學者體力問題,她將路線設計得可進可退,保證沒有人掉隊。目前,她依然是呼朋喚友,每周上山。

  其實,在生活當中,每個人都有各自的煩惱,但是,放下繞身俗務,去山水間尋找與自然天人合一的境界,正是開放胸襟的好時機。

  地震之後,旅日華人更感世間無常,更懂得感謝所擁有的生命和生活。日日陷於案牘勞形或追逐名利,不如舍下纏繞的欲望和俗務而去擁抱自然與朋友,享受人生。〈nextpage〉
  身在異鄉別忘“常回家看看”

  在3.11東日本大地震、海嘯、核事故之後,總有一種聲音讓人“歸心似箭”。

  家住千代田區的木下曉陽說,地震過後才3天,他弟弟打電話告訴他,爸媽說:讓你回家看看。隨後,返鄉的機票就寄到他東京的住所。當時正是一票難求。

  當收到國內父母寄來的返鄉機票後,叫人又敬又痛!世間有一種無私的愛叫母愛。 
 
  木下曉陽原名李曉陽,老家在湖南長沙。當他帶著妻子兒女一家五口回家省親之後,他說讓他想起以前很熟的一首歌“常回家看看”,“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哪怕幫媽媽刷刷筷子洗洗碗,老人不圖兒女為家做多大貢獻啊,一輩子不容易就圖個團團圓圓!”。現在,每當想起這首歌,他的眼睛就會濕潤,做兒女的常年生活在異國他鄉,一轉眼回家父母都老了,看著他們滿頭的白發才幡然醒悟,原來我們給予他們的關懷真的是太少太少了。

  木下曉陽的母親今年剛好80大壽,他原本已經做好打算,一家人利用孩子們暑假期間返鄉探親,沒想到一場地震將行程提前,真是世事難料啊。木下曉陽說,他經常聽到身邊的朋友說,等我有了時間,我就帶爸媽去旅遊。但你是否想過,等你有時間了,你的父母還能走得動嗎?

  木下曉陽十分感慨地說,人到中年,既是家庭的支柱,也是社會的脊梁。這個年齡的人,上有老人下有孩子;左手是家庭,右手是事業,有著太多的責任與義務,有著太多的工作與應酬。這種感覺讓身在異國他鄉的你感到沉重,感到角色的叠加,感到不能逃避的壓力。

  在家呆了半個月,80多歲的父母親將他們一家送到機場。木下曉陽說他偷眼看見母親滿目淚光,但是又假裝沒看見,因為他也快忍不住要流淚了。於是頭也不回,趁淚還沒流出眼眶之前,消失在父母親的視線里。已經上小學的小女兒悄悄地跟他說,爸爸,暑假我還想去看爺爺奶奶。

  木下曉陽說,如果可能,請常回家看看,以免留下“子欲養而親不在”的終生遺憾。

  家住足立區的姜大力,暑假期間將攜帶妻子兒女回老家青島。他說:地震過後,家里特別掛念他們,剛開始幾乎是每天一個電話,現在也是每周二三個電話,雖然當時沒有回國“避難”,看來還是要回去看看,才能讓父母放心。

  他在網絡上了解到,常回家看看可為父母延壽。據美國老年醫學會一項研究表明,在15年里得到兒女生活上和精神上幫助的老年人,與得不到這種幫助的老年人相比,其死亡的可能性減少了20%。年邁父母的健康與子女平時抽空常回家看看,保持摯愛關係成正比。只有和父母保持這種摯愛關係,才能延長父母的壽命。

  鄉愁,是海外游子恒久的主題。台灣詩人余光中在他的作品中把鄉愁比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姜大力說,每個人都會長大,漸漸遠離父母的視線,一年中留給父母的時間卻是少了又少。在父母年歲漸漸變老,孤獨又望眼欲穿地想念你的時候,你在那裡?你還有多少時間能陪陪他們?所以,對父母最好的關愛,是有空常回家看看,多陪陪父母,從點滴小事做起,幫助爸爸媽媽洗洗衣服刷刷碗。

  孩子的未來被重新規劃

  明石先生是歸國殘留孤兒家屬,一家人回到日本日久,全部都取得了日本國籍,不過生活方式還是相當中國化。近兩年,兒子一家相繼添了兩歲的孫女和一歲的孫兒,三代同堂,其樂融融。不過,311大地震海嘯和其後的核洩漏事件,打亂了祥和平穩的家族生活。當然,幼小的孩子的處境是首先被考慮的。

  受到核污染陰影的籠罩,明石家老兩口在地震之後就帶著小孫女、小孫子回了中國老家。兒子在日本工作走不了,但孩子能走就走,為了防患於未然。災害發生迄今四個月了,明石老人回過日本兩次,主要是來拿一些東西,看看情況,但孩子決不帶回日本。日本政府對核污染問題沒有發表終結宣言,社會上各種傳言依然不脛而走,讓明石老人聽了心有餘悸,難以判斷。為此,他已做好了中長期的打算,欲把寶貝孫女孫兒放在中國,甚至不惜讓他們在中國度過童年。

  羅女士家的小女兒生在日本、長在日本,今年已是高中一年生了,和普通的日本高中生完全一樣。羅女士本來想安排小女兒象姐姐一樣,高中畢業後也去美國留學,然後回日本工作。但小女兒從小受到寵愛,習慣了日本,也喜歡日本,自己未必願意離開家離開日本。對此,父母尊重孩子自己的選擇,無論去美國還是留在日本,都是可行的選擇。但是,311大地震和核污染事件發生後,留在日本已經不成為選項了,安排孩子回中國讀大學成為最新選擇。

  羅女士表示,本來想著女孩子在日本讀書工作,過平靜的生活,有安穩的人生,也不錯。但大地震對我們促動很大,也成為了改變孩子人生設計的一個契機。小女兒生在日本,長在日本,一直接受日本式教育,即使今後從日本的大學畢業,也沒有特長沒有優勢,在國際化環境中會缺乏競爭力。大地震以後,感覺日本政局很亂,社會復興緩慢,在未來幾年里難以擺脫低潮期。與其這樣在日本耗著,不如讓孩子回中國去上大學,接受一下中國的教育,換換環境,改變思想,獲得另外一種生存能力。如果以後再回日本,也能較同齡人有所特長。父母對於孩子的未來走向,大地震前的設想是一美國、二日本,但震後的重新規劃是首選中國、其次美國,日本已經不成為選項了。羅女士注意到,中國政府近來把海外華僑的孩子列為“華僑生”,可與港澳台胞一樣對待,在報考大學入讀名校方面有優惠政策,這讓他們安排孩子回國就讀的信心更足了。

  羅女士一家來日20年,在日本擁有自己的事業,但近來把人生和事業向中國轉移的意識越來越強烈。她說:地震之後,孩子自己也意識到回中國讀大學也許對今後的人生更有利。孩子的走向對父母是由牽引力的,我們也在考慮回中國能幹些什麼,不一定非在日本這一條船上。

  據悉,比羅女士的女兒更小的華僑華人孩子在震後由父母安排回國的為數不少,這在中華學校和社會性的中文補習學校中成為一道風景。不少原來在日本讀中學或小學的華人孩子,或回國,或轉學,至今未回。隨著中國的發展和崛起,到底是讓孩子接受中國教育還是日本教育,孩子的未來究竟是定位在中國還是日本,或其他地方,正困擾著不少華人家長。而311東日本大地震的發生,客觀上成為了一個順水推舟的理由和契機,堅定了不少華人家長的決心。孩子的未來需要重新規劃,這種變化傾向正在滲透、傳染、擴散、蔓延。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