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新加坡華人街邊理髮師與時俱進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2-10-19 11:42:54  


李遠東很可能是新加坡本地僅剩的五名街邊理發師之一。
  中評社香港10月19日電/據新加坡《聯合早報》報道,過去12年,新加坡54歲的華人李遠東每周六天都會穿著整齊的衣服和黑皮鞋,背著背包,拐進丹戎巴葛一帶的一條後巷開業——那是他獨自經營的理髮小攤位。

  簡陋的小攤位,幾張防水布和繩子搭起來的“屋檐”,勉強能遮風擋雨。兩個白色小櫃子裝著理髮工具和瑣碎物品。李遠東拿起毛巾把唯一一張陳舊但仍完好的理髮椅擦乾淨,靜候著當天的第一位顧客。

  “我的顧客多是在附近工作或居住的中年人,趁午餐時間或下班時間來這裡理髮。下午3點到6點是我每天最忙的時間。”

  李遠東理髮已有37年,17歲開始跟隨朋友的父親學藝,後來在這條後巷附近的一間發廊當理髮師。隨著店鋪租金不斷上漲,他和同事們即使有機會接手經營發廊,也因為成本過高而作罷。他後來決定獨自搬到後巷,在這個邊緣地點為一些還留戀舊式發廊的顧客,以6元提供理髮或剃胡須和清理耳朵的服務。

  健談的他一邊跟記者解釋不同挖耳工具的用途,一邊說:“現在要清理耳朵的人已很少了。30年前,因為生活習慣的關係,抽鴉片和當苦力的人耳屎較多,常常需要我們清耳朵。現在的人都不太需要這種服務了。”

  攤位雖沒有電源或水源,但整個地方都保持得相當乾淨。李遠東說,街邊理髮師總給人不講究衛生的印象。為了不讓人們排斥在街邊理髮,他多年來都確保攤位的整潔,對自己的穿著也毫不馬虎。

  雖然每月收入僅800多元,但李遠東熱愛這份工作。他說:“我對自己的手藝有信心。多數街邊理髮師都只用剪刀理髮,但為了讓顧客省時,我改用電須刀。為與時並進,我也改用剃須膏,一般街邊理髮師還在用肥皂和撲粉。”

  他不敢奢望工作有繼承人。他說:“我打算能做多久就做多久,要看自己的健康。新加坡社會很現實,我的行業屬於低層階級,我也沒告訴孫子自己從事的工作。”

  新加坡本地至今未有任何針對街邊理髮師的正式記錄或統計,國家文物局經過一番搜索後,估計本地僅剩約5名街邊理髮師,並剛得知其中一人已決定退休。

  新加坡街邊理髮師多源自牛車水和丹戎巴葛的五腳基攤位,而後才搬到街邊或後巷擺攤做起小生意。過去,人們也能在惹蘭蘇丹和阿裡哇街交界處的“理髮街”後巷,以及惹蘭蘇丹和橋北路之間的“理髮巷”找到他們的蹤影。

  不同種族的理髮師會提供不同的梳理服務。華族理髮師可為顧客清理耳朵、剃胡須、修鼻毛甚至清洗眼睛和舌頭;馬來族和印度族理髮師則會提供按摩服務。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