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世界華人文學大會帶著鄉愁遠行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4-11-22 09:53:53


  中評社香港11月22日電/鄉愁是新西蘭華文作家範士林記憶裡蘇州的深巷,窄道;鄉愁是台灣詩人向明口中那“一場久未嘗過的西湖醋魚、東坡肘子”;鄉愁是瑞士華文作家朱頌瑜筆下的“雲山珠水”……在近日舉行的世界華文文學大會專題論壇上,來自海內外的華文作家暢所欲言,共同抒發自己對祖(籍)國的深厚感情。 

  新華網報道,時令已近小雪,嶺南暖色依舊。11月19日,首屆世界華文文學大會在廣州開幕,來自近30個國家和地區的400餘位華文文學界人士齊聚一堂,共同探討華文文學的文化傳承與時代擔當。

  一直以來,海外的華文文學都與“鄉愁”二字難以分割。他們或堅持用母語創作,或選擇在作品中寄托思念。正如美國華裔女作家嚴歌苓所說:“母語寫作是一種精神世界的回歸。中文是一種太有魅力的語言,太深奧也太豐富,我曾為西方對《紅樓夢》的五種譯本不能體現我們語言的雅致和白描的精妙而捶胸頓足。”旅美華人作家陳漱意坦言,用中文寫作是一種與家鄉的聯繫,是割舍不斷的親情。而在作家張翎看來,“回鄉不易,寫思鄉是一種文化饑渴。”百餘年來,“鄉愁”始終存在於海外華文文學作品的字裡行間,或明,或暗。或是對故鄉故人的遙思,或是對文化碰撞的敏感,或是對身份認知的困惑,這份情結始終寄托於作家們用方塊字寫就的作品中,海外華文文學用“鄉愁”鋪就了一條尋根路。

  這條路很長。從早期的林語堂、鬱達夫,到後來的白先勇、余光中,再到如今的文壇健將嚴歌苓、陳若曦,在他們的作品中,都能捕捉到“鄉愁”那一抹或濃或淡的暖色。

  國務院僑辦主任裘援平說:“有海水的地方就有華僑華人,有陽光的地方就有中華文化,有中華文化的地方就有華文文學在發展。”中國自古就是文學繁盛的國度,孕育了先秦散文、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等文化瑰寶,成為了中華民族的精神基因。伴隨著華人遷徙的足跡,這些基因孕育下的華文文學也陸續在世界各地生根開花。

  今天的海外華文作家對於“鄉愁”的理解日益多元化,他們的作品已不再僅僅滿足於寄托思鄉之情。美國人文社科華人教授協會理事江嵐博士就認為,今天的美國文化已用“vegetable soup”(蔬菜湯)取代了過去的“melting pot”(文化大熔爐)的概念,她形象地比喻道:“如果我是一顆芹菜,就算我不寫自己如何思念故土,我也永遠不會被煮成土豆。”她主張海外華文作家帶著本色文化的基因去書寫所生活地區的人和事。江嵐說,狹義的鄉愁是走不遠的,只有跳出狹義的框框才是真正的“帶著鄉愁的遠行”。

  論壇上,與會作家就“鄉愁”寫作的內涵和外延及華文文學的轉型之路進行了熱烈而充分的討論,大家暢所欲言,連在場的記者也被這種民主而友好的氣氛深深感染。

  相信,來自五湖四海的文朋詩友今日相聚羊城,共同圍繞“語言尋根、文學鑄魂” 探討轉型中的華文文學發展,對於繁榮華文文學、弘揚中華優秀文化、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必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CNML格式】 【 】 【打 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