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後輩眼中的南僑機工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5-05-27 11:46:44


圖為南僑機工後代向昆明西山南洋華僑回國抗戰紀念碑獻花。
圖為南僑機工後代孫如英參演舞台劇《南僑機工——永遠的豐碑》。
  中評社香港5月27日電/“再會吧,南洋,這是中華民族的存亡!再會吧,南洋,我們要去爭取一線光明的希望……”在昆明盤龍區桃源社區,由南僑機工後裔演繹的一曲《告別南洋》將時間拉回76年前。

  中國僑網報道,近日,記者跟隨國務院僑辦主辦的第五期中央媒體“走基層·僑鄉行”活動赴雲南重走“南僑機工之路”,尋訪南僑機工後裔。

  南僑機工,是南洋華僑汽車司機及汽車修理技工回國服務團的簡稱。抗戰期間,受愛國僑領陳嘉庚先生感召,3000餘名愛國華僑從東南亞各國回到中國,參與滇緬公路國際援華戰略物資的運輸任務,當時面臨瘧疾、險路、日機轟炸等危險,共有1800餘人獻出生命。

  “三千多位南僑機工都是我們的爸爸,他們都是好樣的!”說到動情處,60歲的陳麗蘭淚流滿面,“作為後輩,我們感到驕傲,也希望讓更多人知道爸爸們的故事。”

  陳麗蘭和數十位南僑機工後裔經常聚會,用朗誦、歌唱、舞台劇等方式“講述”父輩的經歷,大家還依照老照片“複刻”了當年南僑機工的制服。陳麗蘭說,儘管大家的表演並不專業,但舉手投足之中都透著父輩的“精氣神兒”。

  南僑機工孫文琳的三個女兒都參與了舞台劇《南僑機工——永遠的豐碑》的表演。小女兒孫如英坦言,父親去世後,三姐妹就只能在舞台上去用心體會父親回國時的那種決心和感情。“台上的演員都是這場戰爭的親歷者或受害者,所以每次演到碼頭上父母送孩子、妻子送丈夫的場面時,大家都會哭成一片。”

  孫如英告訴記者,她胸前佩戴的南僑機工紀念章圖案是一名司機執掌著方向盤,象徵著父輩在搶運物資時的英姿,她頭戴的軍帽上則收集了翁家貴、羅開瑚等多位南僑機工的親筆簽名,“對我來說這都是非常珍貴的紀念,要永久珍藏,正如父輩們愛國愛鄉的感情,要一輩一輩傳下去,不能斷。”

  數十公里外的昆明西山南洋華僑機工抗日紀念碑前,南僑機工陳享的女兒陳愛琳連用了四個“很深”來形容父親對祖國的感情,“我說不清楚,也不會用語言來表達這份情意,但老人家一生都在教育子孫要愛國,要樸實、平凡地過好現在的和平日子。”

  “現在有這麼多人想著他,還來這裡獻花,可惜他看不到了。”站在眾多鮮花簇擁中的紀念碑前,陳愛琳告訴記者,1989年昆明市政府在此樹立紀念碑時,老父親還曾親眼見證了這一幕。如今雖故人已去,但令人欣慰的是越來越多人開始了解這段幾乎被淹沒的歷史。

  “我們要記住南僑機工對抗戰作出的貢獻。”在雲南畹町,看守南僑機工紀念碑已有9年的葉曉東老人告訴記者,幾乎每次有人到訪,他都要重複這句話。他說,身為南僑機工後人,他希望將這段歷史告訴更多的人,為歷史正名。“用餘生看守紀念碑是我唯一能做的事。”

  其實,“南僑機工後人”這個特殊身份也曾為很多人帶來煩惱,昆明南僑機工學會會長陳達婭就是其中一位。她坦言,自己在童年時期曾對父親、對南僑機工都存在過誤解,也正因如此,她很想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讓年輕一代不再和自己一樣走誤讀歷史的彎路。

  2000年,陳達婭在重走滇緬公路後寫下了第一篇有關南僑機工的回憶性文章《揭開塵封的記憶》。十多年來,陳達婭與其他南僑機工後人一同編寫了書籍《再會吧南洋》,推動海南建成南僑機工紀念碑,籌資編排大型合唱樂《南僑頌》等。

  “紀念是為了不能忘卻的記憶,我們講述南僑機工的歷史,就是要提醒大家以史為鑒,不能忘記這些換回和平的代價。”陳達婭說。

CNML格式】 【 】 【打 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