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一本史書 一紙僑批寄鄉情家書抵萬金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7-04-26 11:03:55


圖為馬來西亞華僑寄往台山新昌的僑批。
  中評社香港4月26日電/廣東省江門台山市海口埠僑批博物館的建設工程已經進入最後的收尾階段,預計今年8月能夠正式對外開放。屆時,該館有望成為繼汕頭市僑批文物館之後,廣東省第二家以僑批為主題的大型國有文物場館。 

  一紙僑批寄鄉情

  人民日報海外版報道,在閩南語系裡,“批”指的就是“信”,所以僑批又被稱為“銀信”,是海外華僑通過民間機構匯寄回國的家書暨匯款,既能傳遞平安音信,又托寄血汗錢物,是一種信、匯合一的特殊郵傳載體。

  僑批這種通信匯款方式一直延續到20世紀90年代末,歷經一個多世紀。100多年前,一批又一批南方沿海民眾沿著“海上絲綢之路”投奔東南亞謀生,形成了“下南洋”的移民潮。在海內外金融、郵政機構尚未建立或極不完善的情況下,粵、閩、瓊三地華僑從海外往家裡匯款和寫信,只能經由“水客”、“客頭”和一些民間僑批館來遞送,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僑批”。

  目前中國僑批存量最多的是廣東和福建兩省,共有16萬件。其中,廣東僑批現存約15萬件,約八成存於潮汕地區。作為聯結海外華僑與其家人、鄉邦的核心紐帶,僑批已於2013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記憶遺產名錄》,成為中國目前為止10項《世界記憶遺產名錄》之一。

  家書封封抵萬金

  “驛道依舊在,故人何處尋。”廣東省住建廳在今年年初啟動了尋訪僑批銀信後人的活動。在征集僑批銀信後,邀請銀信後人講述僑批背後的故事,呈現海外華僑心系家國的精神。

  今年3月,廣東省台山收藏家李柏達向海口埠銀信博物館捐贈了新寧鐵路僑批、駝峰航線僑批、飛虎隊僑批等2000多份銀信僑批資料,內容豐富,保存良好。

  李柏達的曾祖父當年遠渡重洋,赴古巴求生。從那時起,家裡就開始出現銀信。100多年過去了,李柏達家裡的銀信僑批、家書積存80多封,這些銀信僑批資料也見證了台山群眾的日常生活和華僑的創業史、血淚史。

  “前托通傳金愛女兒亦兼來音,乃是情恩難忘,女子兄弟叔侄是系血脈之情,理所當也。”在李柏達捐贈的僑批中,曾祖父多次提及的主題便是親情。自1915年去往古巴後,曾祖父30多年沒有機會回鄉。在漫長的旅居生涯中,常受父妻分居、骨肉分離的痛楚,纏綿不斷的鄉愁縈繞心間。在那個交通、通訊不發達的年代,寫信成了曾祖父與家鄉親人溝通的唯一途徑,寄遞銀信成為緩解鄉愁的唯一辦法。家鄉親人的存在、血脈的延續是他生存的動力。縱使踏遍萬水千山,遠隔重洋,也阻斷不了對家鄉的眷戀。

  雲書記憶永流芳

  早在2015年,福建泉州市便確立了“以僑批檔案、地方特色檔案為重點”的國家重點檔案搶救保護方向,開展搶救、保護、征集、數字化等工作,目前已征集搶救“僑批檔案”實物封3214件、掃描件30991件。泉州市還重視僑批口述歷史工作,積極開展信局遺址及僑批口述檔案的踏訪、收集、搶救,為僑批這一重要檔案保留更多的史料。

  2016年10月,福建人民出版社編纂出版了《閩南僑批大全》,它是閩南僑鄉移民運動的珍貴史料遺存,匯集了閩南沿海僑鄉數十個家庭或家族珍藏了數十載的僑批文獻。這些僑批包含內信、回批,還有批局的匯票、作業單據、電匯單等文獻資料共6000多份,涵蓋面極廣,翔實記錄了家族成員不遺餘力地向海外拓展、謀生、移民的史實,勾畫了清末民國初年間,閩南沿海僑鄉民眾向海外移民較為完整的歷史畫卷。

  如今,僑批已經退出了歷史舞台,但它仍是在外華人心系家鄉、親人,艱苦創業、拼搏的歷史見證,是僑鄉輝煌歷史的述說者。每一封僑批中,都蘊含著燈光下手寫家書的溫情,恒久不失的思念情感。只要是真實的,凡人的歷史同樣珍貴。

CNML格式】 【 】 【打 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