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獨生子女出國:“留下”還是“歸來” 應權衡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7-05-06 10:16:46


 

  鼓勵女兒出國 母親憧憬團聚

  “丁零零——”4月18日上午7點半,中心市區刺桐路附近一處套房內的鬧鐘準時響起,辛靜很快下床走進了洗漱間。吃完早餐,她檢查一遍包裡的教材,出門了。“同事義務一對一教學,每周輔導我3節英語口語課。”辛靜說。

  辛靜是泉州某高校的化學老師,今年1月正式退休,丈夫4年前患腦癌去世,女兒正在加拿大攻讀營養學博士。辛靜與女兒早已商量好,退休以後,她就前往加拿大與女兒一起生活。最近,她正在做各種出國前的準備。

  辛靜說,她畢業於華東師範大學化學系,畢業時,因為學習成績優異,獲得了一次出國留學的機會。“但那時因家庭原因,最終沒有出國。”從此,她對出國始終有一種向往。1988年,辛靜與丈夫結婚,1990年,女兒林潔出生,他們將所有的愛傾注在女兒身上。她承認,一定程度上,自己將出國的願望寄托到女兒身上。

  林潔很爭氣,小學、初中、高中成績都不錯,但高考因為失誤,與原本預想的重點高校失之交臂。為了保證將來能順利出國留學,辛靜帶著女兒對國內多所有中外聯合項目的大學進行考察。最終,他們選擇了廣州的一所大學。2013年,林潔本科畢業,並順利申請到了加拿大某高校的碩士研究生。然而,在林潔出國前夕,父親因為腦癌晚期臥床不起,林潔對於出國有了猶豫。辛靜告訴女兒:“錯過這次機會,有可能永遠也不能出去了,你甘心嗎?你父親有我照顧,你放心過去。”

  4年後的今天,辛靜的丈夫已經去世,女兒在加拿大碩士畢業後緊接著又攻讀了博士學位。現在,母女倆經常視頻,憧憬著未來團聚的生活。

  子孫國外生活 老人理解支持

  “我現在什麼都好,就是發愁孫女的婚事。”4月26日,在晉江一家養老院,79歲的丁蘭從床頭櫃抽出一本厚厚的相册,裡面每一頁都是孫女的照片。

  “孫女1989年出生,今年28歲了,卻沒有找對象的念頭。”丁奶奶說,兒子和兒媳都是高校老師,1996年孫女7歲時,兒子獲得了去美國交流的機會。“雖然只去了一年便回來了,在國外的生活還是改變了他很多想法。2001年,孫女讀五年級時,兒媳又有了去美國的機會,本來我和丈夫都反對,畢竟孫女馬上要小升初,兒子工作也忙,如果兒媳不在,孫女就太孤單了。”她說,沒想到,兒子立刻同意。更沒想到的是,他們還打算帶著孩子,一家三口一同出國。

  “丈夫說,要斷絕父子關係。”丁奶奶說,可是兒子比較固執,甚至提前出國安頓好一切。隨後,孫女也跟著出國,現在,她已經是一名環境生物學博士。

  3年前老伴去世,丁奶奶住進養老院。“有時候會孤單,想念我的小孫女。”丁奶奶說,不過,她不會強求孫女回國,希望孫女能過自己想過的生活。

  觀點篇

  連日來,記者將採訪過程中各方表達的觀點進行簡單整理,一方為支持獨生子女赴國外生活,一方則為反對。

  支持方 孩子的人生應自己選擇

  “我也希望孩子能夠一直陪伴在身邊,其實這是每一對父母的願望。但是,女兒更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應該有獨立的人格、自己的人生和無限的未來。”辛靜說,“就算我不能隨女兒移民海外,我也一定不能讓她錯過這個機會。如果她選擇回國,我會尊重她的意願,她的人生由她自己選擇。”

  家長與孩子要各自精彩

  華僑大學通識學院副教授肖北嬰表示,父母在孩子身邊,有些時候不一定是好的,因為父母與孩子有不同的生活節奏與追求。“孩子正當青年,是奮鬥的時候,追求的是可能性,甚至是冒險。而父母年紀大了,追求穩定。這樣就會有很多的爭吵,甚至父母在身邊會制約孩子的發展。”

  他認為,如果真的是為了孩子好,就應該尊重孩子的選擇,如果有條件可以去到國外陪在孩子身邊,如果沒有,也不必強求。

  孝敬父母不僅僅是陪伴

  張琳琳今年35歲,已經在美國定居近10年,其中有4個聖誕節的假期她回泉州陪伴父母。如今,她的父母住在泉州一處環境優美的養老院中,每日與養老院中的朋友們打打牌、唱唱南音、聊聊天,日子過得很不錯。

  “我每天都會與父母通視頻,告訴他們我今天的生活,詢問他們需要什麼幫助,並及時與養老院溝通。”她說,“難道只有陪伴在父母身邊才叫做孝敬父母嗎?那這和‘綁架’有什麼區別?”

  反對方 長輩年紀大需要人照顧

  石獅的施輝4年前大學畢業,便赴英國留學,隨後留在歐洲。家境富裕又年紀輕輕的他,從未考慮回國,直到去年,母親被診斷出肝癌晚期。“我趕回家,陪伴了媽媽最後一段時期,”他說,媽媽走後,只剩下爸爸和他,看到爸爸的身體也越來越差,他不忍心離開,決定留在國內發展,“如果爸爸也生病了,家裡請得起保姆,可畢竟不是親生兒子,不一樣。”

  子女“拋棄”父母不孝

  李珍的丈夫吳江不止一次在親戚、鄰居面前講——女兒不孝。“我們的家庭情況不算很好,她出生後,我們倆都是買最好的給她,供她上學。她也爭氣,考上重點大學也念了研究生,我們很欣慰,盼著她找一份好工作,一家人可以過得輕鬆一點。”吳江說,雖然出國及之後在國外的費用,她沒向家裡要錢,但5年來,她除了買一些禮物,也從未匯錢給家裡。“她把我們‘拋棄’在國內,沒有考慮我們以後該怎麼辦。”

  兒孫不在身邊老人孤單

  “過年時,看著弟弟一家人團團圓圓,我放個鞭炮都只能在微信上放。”中國心理協會常務理事、心理專家張秀雲教授說,她有3個女兒,其中一個女兒在日本生活,一個女兒在外貿公司,也經常出國,女兒們都不在身邊,她深有體會。

  “父母應當有兒女志在四方的胸懷,”她說,但兒女也要考慮到,父母越來越老,如果子女不在,便是“老無所依”的狀態,子女也可能面臨‘子欲養而親不待’的局面,後悔終生。雖然社會養老保障逐漸完善,老人精神層面的需求仍需子女來滿足。如果兒女常年不在身邊,很少陪伴老人,就算老人的生活可以維持,也會很孤獨。

  建議篇 

  兩方觀點爭執不下,對此,記者採訪了專家,給面臨矛盾的父母和子女提出建議。

  是否送孩子出國 父母應權衡判斷

  “學生和父母雙方都應當對自身的情感承受力有清醒的判斷、認識和評價。對父母來說,在孩子遠離自己到異國求學之後,能否做到合理安排自己的工作、生活以及業餘時間,分散或者轉移對孩子的注意力,畢竟孩子像小鳥一樣,長大後遲早要飛離遠去。這一點對於部分年輕家長而言,難度著實不小。而且,孩子出國留學之後,其戀愛、成家和工作等充滿變數,父母是否有足夠的承受能力。”吉林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研究員張雷生認為,父母的價值判斷標準不應僅僅站在自己的角度,畢竟孩子不是父母的私人物品,而是有思想、有想法並且已經在社會上“試水”過的年輕人。如果家長一味地將自己的一些觀念強加給親手送出去“鍍金留洋”的子女,只會適得其反,最終招致觀念的激烈衝突。

  利用通信工具 加強溝通交流

  肖北嬰認為,對於將孩子送出國的父母,應該選擇相信和尊重孩子,並時刻關注孩子的精神世界。“父母在國內,子女在國外,雙方就應該加強溝通與交流,才能及時給予雙方精神支持。”他認為,現代通信技術十分發達,父母可與年輕人同步學習,積極借助現代化通訊交流方式,掌握或了解孩子的學習、生活以及日常的喜怒哀樂,熟悉其身邊的人和社會交際圈子。同時,孩子也應該學會溝通,注重父母的精神狀態,給予他們足夠的呵護與關愛。

  家長不必太牽 多培養興趣愛好

  “子女應多關心老人的精神需求,常與老人談心,同時,老人也可多培養興趣愛好,多參加活動,提升自身社會價值感。”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劉富強建議,老人可每天堅持適量運動,如結伴散步,簡單易行,多出門走走看看,定期出門旅遊,主動與人交往,接觸外面的世界,走出狹窄單調的生活,對身心健康有好處。

  除了外出,也可培養興趣愛好,比如讀書、寫作、書法、繪畫、攝影等,選一兩樣投身其中,保持愉快的心情。老人還可通過學習不斷充實自己,有條件者可參加老年大學,充實自己的生活。

  國內有發展機會 子女可考慮回國

  “我國的發展速度不斷加快,不少領域都有很大的潛力,出國深造的孩子們學有所成後,不妨回國,對所處的領域好好考察一番。”張秀雲教授建議,孩子們出國多年,也許會忽略我國日新月異的變化,常回國看一看,說不定發現在國內有更好的發展機會。(來源:泉州晚報)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