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海外華文教師:帶一支粉筆 傳一路華風
http://www.CRNTT.com   2017-10-17 10:39:35


 。
  傳播中華文化

  “孝道”最受歡迎

  由於要求外派華文教師的學校都是華語師資匱乏的學校,因而每一位外派教師幾乎都是“三頭六臂”式的全能教師。他們的教學任務不僅是教授中文,還有一些中華傳統文化課程,甚至數學課、體育課、自然科學課。

  為了提高孩子們對中文的接受度,老師們也是各出奇招,但萬變不離其宗,都把打開中文大門的鑰匙集結在“文化”上:剪紙、書法、背唐詩宋詞、唱中文流行歌、打太極拳……寓教於樂。

  孔菁華在春節的時候和學生穿著漢服一起剪窗花、做紅燈籠、掛春聯布置教室。當孩子們得知中國農歷年還有舞獅,要練功後,還紛紛要求學習中華武術操。“他們在每次練習中都能潛移默化地感受到中華武術的魅力,並能讓武術精神幫助自己克服學習華語時遇到的困難。”孔菁華說,在幼兒部畢業典禮上武術表演的節目受到了當地華人的熱烈喝彩。

  在南半球的那端,李朝軍每周三個年級的中文課加起來有18節課,但如果連上書法、中國象棋、乒乓球等興趣班就有24節。“孩子們對興趣課相當熱衷,病了都會堅持來上。”他介紹說,塔馬塔夫華僑學校目前70%的學生是華僑華人子弟,他們皮膚黝黑,吃著大米飯,多數能說廣東話(順德方言),對毛筆字、舞獅舞龍等傳統文化最著迷。於是,李朝軍會在興趣課上特別注重中華傳統文化的引入,不僅全華語教學,還會講典故、講習俗。

  事實上,每位外派教師崗前培訓時就意識到,一個民族倍加珍愛的是她的文化,“走出去”不僅承擔教授漢語的工作,還應該擔負起傳播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任。

  “但文化傳播也不能想當然,我們習以為常的東西,可能別人是難以理解的。”李朝軍舉例,當他嘗試介紹佛岡高崗鎮傳統的豆腐節時,他發現台下的學生們大部分覺得不可思議:“豆腐那麼好吃,怎麼用來打豆腐仗那麼浪費。”從那往後,李朝軍講故事、講習俗時更精心甄選,用當地人能接受的方式去介紹發展中的中國。

  他發現,與傳統手藝、運動相比,更深入人心的是,關於做人最樸實的中國傳統思想文化。

  比如,李朝軍家訪時了解到班上一個女孩在家從不做家務,經常跟媽媽爭吵。“我跟女孩說了父母生兒養兒的艱辛,尊重父母的理由在哪裡,過了幾個星期,她媽媽來學校對我竪起大拇指,說女兒在家變乖了、幫忙做家務了。我想這正是中國孝文化當中做人要懂得感恩這一價值的體現。”李朝軍說。

  “文化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方式,學校傳承中國傳統文化是華僑華人子弟生存和發展的需要,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是具有民族相通性的,因而能引人入勝。”廣東省僑辦巡視員林琳說。

  在最苦的地方

  撒下關愛的種子

  據統計,從30年前派出國內首位外派華文教師,到2004年廣東有規模地正式派出第一批外派華文教師至今,廣東已向海外派出華文教師約1000人次。單是近五年,支教國家覆蓋印度尼西亞、菲律賓、泰國、馬達加斯加、荷屬庫拉索、荷屬聖馬丁、荷屬博內爾、委內瑞拉、牙買加和墨西哥等10個國家和地區、30多個城市,合計500多人次;五年內共促成省內75所學校與15個國家和地區的73所華校締結了友好(姐妹)關係102對。

  這些以東南亞和中南美洲居多的教學點,看上去似乎都是旅遊勝地,但只有親身經歷過的人才知道其中的艱辛。

  作為第一批的先行者,孔菁華至今都記得歷經地震、觸電、饑餓、漏水的苦澀與磨難。“連蟲子都不放過我,咬得滿臉滿脖子都是痕跡。”

  十年後接棒,從珠海前往印度尼西亞巴厘島光明三語學校的梅學禮,一到就趕上大雨滂沱的雨季。位處半地下室的教師宿舍多次被洪水浸淹,嚴重時床和被子都被淹在水下。

  “相比他們,我住的可是海景房。”李朝軍打趣,但樂觀背後是他人難以想象的艱苦。

  南回歸線穿過的馬達加斯加只有夏季和秋季,一年300天的雨季讓初到馬島的李朝軍一度遭受疾病困擾,加上物資匱乏,沒水沒電的時間比有的時間還要多,有的時候電壓也上不去,20平米的宿舍濕熱得像烤爐,冰箱基本就是擺設品。

  不用說吃的東西少,李朝軍有時甚至自費買礦泉水來洗衣服。“因為自來水都是泥沙水,洗出來的衣服是泛黃的。我總不能‘邋遢污糟’地站在講台上教學生潔淨自愛吧。”李朝軍說。

  儘管條件艱苦,但外派教師們卻各自找到生活的樂趣以及精神的寄托。

  孔菁華堅持每天寫日記,記錄每天教學的點滴。廣東省學前教育協會獲知後,在《廣東幼兒教育》開辟了專欄《巴厘之旅》,每期摘登,供海外華文教師參考。廣東省僑辦組織編寫印尼幼兒華文教材《千島娃娃學華語》也邀請孔菁華參與編寫,在2007年全套推出並在印尼正式使用,填補了印尼多年來無本土華語教材的空白。“很幸運有這樣一年,能讓自己靜下心,沉澱下來,為中華民族做點實事。”

  “我出去就是想‘渡心’。”今年準備出發馬達加斯加的黃會麟是順德倫教鎮北海小學教導主任。他說,要“帶上識字卡、書法教具,給這些長在非洲的孩子們講中國故事,介紹廣東”。

  打算和他結伴出發的是29歲女孩何學淵,來自順德大良鎮順峰中學。她在報名時“只填馬達加斯加”。“想在最苦的地方,撒下關愛的種子。”

  “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後

  華文教育師資緊缺

  馬達加斯加華僑華人許多來自廣東順德、南海等地,他們沿著古代海上絲綢之路,乘船經毛里求斯留尼旺等地一路遷徙到這裡,已有百餘年的歷史。與當地人通婚後,他們的後代在服飾、膚色上已經發生改變,不變的是血液里對文化之根的牽掛與眷戀。

  近年來,隨著中馬經濟文化交流日益加強,中文學習越發得到普通民眾的重視。

  “媽媽建議我學習中文,因為她覺得在馬達加斯加有很多中國人,中國的影響力很大,學習中文有很好的出路。”一位學生告訴李朝軍的話,實際上也代表了許多本地人的心聲。在塔馬塔夫華僑學校,中文在初中、高中是必修課。儘管學費不低,但有30%的本地人願意交錢入讀,甚至當地警察也來學校“進修”,他們有句口頭禪“學會普通話,朋友遍天下”。也正因為這樣,學校原本只有4名中文教師,增加至現在8名,師資仍然十分緊缺。

  據了解,海外華文教育師資近年來越發緊缺,特別是中國“一帶一路”倡議的宏大構想,讓沿線國家和地區感到深深震撼,當地越來越多人努力尋找參與其中的機會。漢語,既是海外華人的“留根工程”,也是越來越多外國友人學習外語的重要選項。

  比如在海外華文教育最完善地區之一的馬來西亞,據馬來西亞全國校長職工會總會長王仕發介紹,全馬來西亞有1298間華文小學,目前共有學生約67萬,其中華人華裔55萬左右,其他民族12萬左右。“非華裔小學生占比18%左右,而且這一比例越來越高。”

  “我們也注意到了,所以不僅‘送出去’為當地輸血,也‘請進來’造血。”林琳介紹,2004年至今,廣東省僑辦通過舉辦一年制的“海外華文幼師培訓班”,為海外華社特別是東南亞國家培養了約1000名華文幼兒教師。

  “這些學生最小的16歲,最大的42歲,而且中文水平差異很大,學歷層級差別明顯。”廣州市幼兒師範學校已經是連續13年承擔“海外華文幼師培訓班”的教學工作,該校華文教育辦公室負責人邱文介紹,學員在當地需要接受筆試、面試,在廣東學習九個月的文化課程後,到廣州幼師附幼等幼兒園完成為期三個月的見習實習,回國後須從事華文幼教工作,在一定程度上緩解華文幼教師資短缺的問題。

  來自印尼的黃亨利去年從該班畢業,外公是廣東揭陽人,他從9歲開始學習中文,被《喜羊羊》《葫蘆娃》等中國動畫片吸引。那時中文還不是必修課,只能去校外的補習班,即便如此,他每天堅持四個小時學習中文。據悉,目前印尼華文教育不但存在於正規幼兒園、中小學、大學中,而且在大部分學校都是必修課。“我希望大學畢業後,回印尼繼續當一名中文老師。”今年成為中山大學旅遊管理專業新生的亨利說。

  為推動海外華教發展,廣東近十年來還制定了一系列相關政策與規劃,如派出“廣東漢語專家團”;舉辦海外華教高層研修班;制定實施《廣東省海外華文教育發展五年規劃》,統籌整合僑務、教育資源等。

  “華文教師就是中國與其他國家和地區間的文化使者。中國的語言、文化走出去了,以文明互鑒、互學、互賞的華夏智慧也就走出去了,這不僅是為互利共贏的全球夢想注入新時代的動力和願景,也是全球華人共譜的一曲‘把根留住’。”林琳說。

  “媽媽建議我學習中文,因為她覺得在馬達加斯加有很多中國人,中國的影響力很大,學習中文有很好的出路。”

  “我跟女孩說了父母生兒養兒的艱辛,尊重父母的理由在哪裡,過了幾個星期,她媽媽來學校對我竪起大拇指,說女兒在家變乖了、幫忙做家務了。”

  打開中文大門的鑰匙集結在“文化”上:剪紙、書法、背唐詩宋詞、唱中文流行歌、打太極拳……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