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中國千年古法造紙“進城記”
http://www.CRNTT.com   2018-01-15 10:39:47


  中評社香港1月15日電/在貴州省丹寨縣城的一家古法造紙體驗館,來自北京的遊客李玫站在一個裝滿紙漿的四方形木槽前,雙手緊握紙篩向木槽內舀紙漿,待紙篩水稍幹後從身旁拿起幾片花瓣和樹葉放在紙漿上,再經壓榨脫水、烘幹,不到40分鐘一張花草紙就成型了。

  中國僑網報道,“古法不是落後,而是有千年前的溫度。”看著親手製作的花草紙,李玫不由地感嘆手作的溫度不會隨時間而消亡,只會越來越熱。

  5年前,這樣的抄紙工序只能在丹寨縣城40公里外的石橋村才能體驗到。石橋古法造紙技藝流傳至今已有上千年歷史,因至今還完整地保留著古代造紙的民間工藝,被列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但隨著機器紙日益盛行,石橋白皮紙市場在不斷萎縮。“上世紀90年代,只有少數老人還在造紙,古法造紙工藝瀕臨失傳。”提起20多年前石橋手工造紙不景氣的歷史,古法造紙體驗館的主人潘玉華感慨萬千。

  作為土生土長的石橋人,潘玉華對造紙技藝耳熟能詳。同時,作為石橋古法造紙技藝傳承人,怎樣讓造紙技藝傳承下去,是潘玉華近年來思考最多的問題。

  “真正願意買手工紙的人很少,買回去後不知道拿來做什麼。”潘玉華說,紙不好賣就掙不了錢,掙不了錢也就沒人再來傳承。

  2008年,潘玉華想到了從賣紙到賣流程、賣文化,讓古法造紙以另外一種形式推廣出去,讓傳統的技藝走進現代人的生活。

  經過反覆思考和實踐後,2013年潘玉華把大山深處的古法造紙技藝“搬”進了城市,在貴州龍里縣和西江苗寨景區開了古法造紙體驗館,但所用的原材料全部取自石橋村。

  “搬”進城市的古法造紙流程,比大山里的傳統工藝少了十多道工序。“全部流程展現出來時間長且枯燥,截取抄紙工序能看到紙的成品。”潘玉華說,經過提煉的工序,遊客能在40分鐘內體驗紙漿到成品紙的過程。

  目前,在丹寨縣萬達小鎮的古法造紙體驗館,潘玉華僅營業半年時間就迎來8000餘人次的體驗,收入20多萬元人民幣。

  “除了貴州,青島、蘇州也有加盟店。”潘玉華告訴記者,遊客在貴州體驗古法造紙工藝後,非常認可其模式,提出加盟體驗館。

  目前,其他城市的加盟體驗館受到了當地民眾喜愛。據了解,加盟店的紙漿也全部是由石橋村提供。

  在潘玉華看來,加盟店不僅能增加收入也是延續古法造紙技藝的另一種方法,因為傳統技藝與現代人的生活相連接才有生機,如果脫節了就只能當做文物保護起來。

  對於未來的發展,除了把造紙技藝體驗“搬”進城市進入公眾視野外,潘玉華還想在成品紙的創意上“做文章”,讓體驗者把自己製作完成的紙做成紙燈籠、紙袋或者筆記本等,讓技藝延續它的生命價值。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