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百色華僑農場建場60周年,歸僑講述生活變遷
http://www.CRNTT.com   2020-11-30 10:42:35


(圖片來源:網絡資料圖)
  中評社北京11月30日電/據人民日報報道,廣西壯族自治區百色市華僑管理區(下文簡稱百僑區),平緩的右江依著地勢自西北向東南蜿蜒流淌。百僑區地處右江河穀南百公路邊,東起百色市田陽區頭塘,西至百色市右江區五塘,東西距離19公里。一條百色大道貫穿百僑區,連接著百僑區的11個生產生活區,也串連起大道沿線印尼、越南歸僑僑眷和當地居民的點滴生活。做糕點、出門耍、賣果蔬、約跳舞,百色大道仿佛一條幸福大道,勾勒出歸僑僑眷的生活圖景。

  2020年是百僑區(原百色華僑農場)建場60周年,也是當地印尼歸僑回國60周年。記者走訪了百僑區的3戶印尼、越南歸僑家庭,聽他們講述回國後的生活變遷。他們是百僑區60年發展變化的參與者和見證者,也是百僑區數千名歸僑僑眷的代表和縮影。在他們的故事裡,60年滄桑歲月,在這裡已悄然化作一派歲月靜好。

  “從前的味道”

  清晨5點半,62歲的印尼歸僑張巧珍已在廚房忙碌起來。和面,糯米面團揉成丸子,包上紅糖心,上鍋蒸熟,滾上新鮮刨出的椰絲……每到逢年過節的時候,張巧珍總要這樣耗費一整個早晨,做一大桌印尼糕點。這是張巧珍從母親身上學到的“絕技”,也是家住頭塘華僑三區的張巧珍一家一直以來的傳統。

  “這手藝都是我媽傳的,以前我上班,下班回來就能吃到我媽做的糕點。”張巧珍回憶起年輕時的光景,臉上露出淡淡的笑容。60年前,2歲的張巧珍隨父母從印度尼西亞回國,被安置在廣西百色,從此在百色華僑農場(今百僑區)扎下根。高中畢業後,張巧珍在當地華僑農場七隊擔任小學教師時,結識了丈夫——同為印尼歸僑、當時在百色華僑農場澱粉廠做機修工作的曾春祥。如今,大學畢業的女兒曾妮,也回到百僑區下屬百色華僑實業有限責任公司工作。

  曾經從母親那裡學來的印尼糕點製作工藝,如今被張巧珍悉數教給女兒。每次母女倆“做糕”,都要料足量足,不僅是為了全家人大飽口福,也是為了讓街坊鄰里的老歸僑都嘗嘗鮮。

  “媽媽每次一早做好糕,總會給附近的歸僑婆婆和奶奶送去。每次送一小份,老人家吃上一兩塊都很高興,一高興就跟我們聊原來在印尼的故事。”曾妮說,許多老歸僑年事已高,沒法親手“做糕”,但仍然非常留戀印尼糕點的味道,也很愛和歸僑朋友聊聊從前的故事。“對他們來說,這就是從前的味道。他們吃得越開心,我和媽媽就越高興。”曾妮說。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