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網評:挺過危機,巴育政治生涯或仍有障礙
http://www.CRNTT.com   2022-10-03 09:25:18


  中評社北京10月3日電/網評:挺過危機,巴育政治生涯或仍有障礙

  來源:澎湃新聞 作者:許振華

  9月30日下午,泰國憲法法院就巴育的總理任期一案作出判決,裁定巴育將繼續擔任泰國總理一職。有評論認為,這意味著巴育經歷最大挑戰後成功挺過了權力危機。

  據《南華早報》9月30日報道,泰國憲法法院的裁決對泰國的反對派陣營而言是一大打擊。以支持民主自居的反對派陣營一直在為國會選舉做准備,更希望解除巴育職務一事能讓2014年軍事政變以來一直主導泰國政治的保守體制有所動搖。

  路透社9月30日報道指出,泰國憲法法院這一不可上訴的最終裁決對巴育而言是一大鼓舞。根據憲法法院9月30日裁定,巴育現在的總理任期不應從其2014年發動軍事政變上台起算,而應從現行新憲法頒布的2017年4月6日算起,至2025年才算滿8年期限。

  巴育曾將自己描繪成一個不情願上台的領導人,稱自己只會短暫地掌握權力,然而他卻從2014年開始領導政府至今。不過,巴育仍無法提前保證其權力可以順利延續至2025年:在2023年3月前,泰國必須解散國會,舉行大選。除此之外,巴育政府仍承受著議會內反對派和議會外社會運動的壓力。

  裁決過程有波折

  有關巴育任期問題的案件由反對黨為泰黨提出。8年前,由為泰黨執掌、英拉擔任總理的文官政府遭軍方推翻。今年8月中旬,泰國議會反對黨聯盟根據2017版憲法158條第4款和170條第3款,通過議長川·立派提請憲法法院裁決巴育已任總理之職期滿8年,并請求憲法法院在最終裁決結果宣布之前命令巴育暫停履職。<nextpage>

  8月24日,憲法法院9位法官一致同意接受議會反對黨聯盟的訴訟,并以5票對4票的表決結果暫時停止巴育總理職務,直至法院作出最終裁決。從當日起,副總理巴威以代理總理身份代替巴育行使職權,巴育原擔任的國防部長職務不變。

  自2014年政變以來,巴育長期主導政壇,其總理職務於今年8月底遭暫停,自然將泰國政治引入撲朔迷離的局面,也讓反對派感受到一絲振奮和期待。

  然而自8月底起,巴育任期一案的裁決難言順利。據《曼穀郵報》報道,9月8日泰國憲法法院召開特別會議前,有坊間傳聞稱,憲法法院將於9月8日就巴育任期問題作出最終裁決。但泰國憲法法院9月7日否認了這一傳聞,更強調“巴育任期問題的審理進展尚未達到能做出最終決定的程度,而且也未能明確最終裁決的時間”。9月14日,泰國憲法法院才宣布最終裁決時間是9月30日。

  反對派難突破

  巴育掌權的背景是曾經的泰國街頭政治亂象:2013至2014年,親流亡海外的前總理他信(系英拉兄長與為泰黨的精神領袖)的“紅衫軍”與反他信的“黃衫軍”在泰國街頭長期對峙,2014年,時任陸軍司令巴育以終結這場亂局為名發動政變。

  自政變以來,巴育采取了多樣手段鞏固自身權力。巴育於2010年成為泰國陸軍總司令,2014年政變後任軍政府權力機構“全國維持和平秩序委員會”主席,巴育同年也開始了其總理任期。2017年,由軍方主導的新憲法得以頒布,新憲法規定總理需由國會參衆兩院聯席共750名議員選出,而參議院全部250個議席都由軍方委任,這意味著軍方可以牢牢掌握總理選舉的主導權。<nextpage>

  2019年3月,泰國在新憲法下舉行大選,巴育領導的政黨聯盟贏得議會選舉。當年7月15日,巴育辭去“全國維持和平秩序委員會”主席;7月16日,巴育帶領新內閣宣誓就職,繼續擔任總理。

  分析指出,這意味著巴育已將自身政權面貌轉型為文官政府。“巴育後來根據他盟友編寫的憲法將自己重新塑造成一個平民總理。”《南華早報》9月30日報道寫道。

  在反對黨看來,2017年憲法嚴重偏袒軍方。《南華早報》提到,批評者稱這一憲法讓軍方牢固掌握權力,并允許政府將公共資金過分傾斜於武裝部隊,而且偏袒大企業。

  2020年3月以來,以學生為主體的抗議活動持續在泰國上演,核心訴求包括解散國會、巴育下台、修改“不民主”憲法等。

  一方面,巴育政府承受住了來自反對黨和社會運動的壓力,解散國會、巴育下台、修改憲法等訴求一直未得到實現;另一方面,在可見的將來,巴育政府仍將遭受議會內外的挑戰。據泰媒ThaiPBS World 9月30日報道,當日,警衛力量在憲法法院外嚴陣以待,有約300名警察在現場維持秩序。

  另據《南華早報》報道,憲法法院9月30日作出裁決後,許多抗議者聚集在首都曼穀市中心。有抗議者強調,若巴育“有膽量繼續留任”,他們將繼續戰鬥。

  前路撲朔迷離

  巴育掌權之久,似乎已引起資本市場和西方國家的不悅。據彭博社9月30日報道,憲法法院作出裁決後,泰國主要股指收盤下跌0.2%。ThaiPBS World引述分析稱,美國總統拜登決定不參加今年11月於泰國舉行的亞太經合組織(APEC)峰會,反映了“泰國政府薄弱的國際形象和民主赤字的後果”。<nextpage>

  泰國朱拉隆功大學亞洲研究所教授Ukrist Pathmanand對ThaiPBS World說:“(拜登)這一決定摧毀了總理巴育的夢想——他曾希望利用世界領導人出席APEC峰會來獲取政治利益。”對拜登而言,出席今年11月於印尼舉辦的二十國集團(G20)峰會即可達到目的。

  彭博社指出,泰國經濟深受新冠疫情影響,讓巴育政府艱難招架;巴育的民望支持度更是連續四個季度下滑。8月24日法院裁定巴育需暫停總理職務時,民間有人預測泰國王室希望能在下次大選前更換總理人選。

  在過去21年中,他信領導的政治勢力在所有全國大選中都贏得了最多的民選議席。彭博社稱,這意味著盡管選舉規則始終有利於軍方及其支持的政治勢力,但他們仍面臨著為泰黨的激烈競爭。

  除此之外,巴育也面臨著自身陣營的壓力。泰國烏汶府大學政治學院院長Titipol Phakdeewanich向彭博社分析說,如果下屆大選中,現有執政聯盟維持執政地位、同時又未能取得明顯多過反對派的議席,那麼他們很可能會尋求其他人來做總理人選,因為巴育之外的人才有可能做滿四年任期。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