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中國華僑歷史博物館 回顧百年華僑奮鬥史
http://www.CRNTT.com   2024-01-29 09:56:34


(圖片來源:新華社)
  中評社北京1月29日電/據統戰新語微信公眾號報導,全球有逾6000萬海外華僑華人,分布在世界近200個國家和地區,他們作為橋梁紐帶,在中外交流合作中扮演著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近日,“統戰新語”實地探訪了位於北京市東城區北新橋三條東口的中國華僑歷史博物館,通過一件件帶有時代印記的展品、一段段充滿回憶的故事“穿越時空”,沉浸式回顧華僑華人在海外的百年奮鬥史,感受他們對祖(籍)國始終不變的赤子情懷。

  早在宋元時期,華商的經商步伐就走到了東南亞。明清時期,由於通商貿易與戰亂等原因,出現了大批中國人移居東南亞的情況,華僑社會彼時便初具規模。而對於剛到海外的中國人來說,謀生是頭等大事。那他們主要都從事哪些行業呢?

  展廳內別出心裁搭建的“唐人街”實景給出了生動的答案。漫步其中,裁縫店、藥店、餐館、理髮店應有盡有。據瞭解,早期華僑海外謀生,依靠“三把刀”起家,分別是剪刀、菜刀和剃刀。在裁縫鋪場景中,還陳列著華僑使用過的熨鬥、熨衣板,以及singer牌木雕櫃式腳踏縫紉機;餐館中的“雞公碗”在廣東一帶很常見,公雞代表著發家致富的願望,也蘊含家庭興旺的美好寓意,至今仍可在東南亞地區見到。

  白手起家,經過幾十年艱苦奮鬥,華僑華人一步一個腳印地發展起來,得以在異國他鄉扎根。隨著這一群體人數不斷增長,華僑社會的結構也愈發清晰,華僑社團、華文學校與華文報刊“三大支柱”的重要性也日益突出。

  展廳兩側牆上的展板清晰地告訴來訪者,華僑社團大致可按照血緣、地緣、業緣“三緣”進行分類。“血緣”組織,主要以姓氏相同為原則組成社團;“地緣”組織,是按照祖籍地建立起來的;而“業緣”組織,也就是行業社團,是華僑為促進商務發展而建立的社團。

  僑社也是深化鄉誼的平台。

  沿著展廳道路繼續前行,馬達加斯加華文學校所用課桌、越南河內華僑公立中華中學學生證、不同版本的華文課本、世界各地華僑學生的畢業證等珍貴物品都見證著海外華僑華人一直以來對傳承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視。

  透過展品可以看到,早期華文學校老師的授課內容包括習字、珠算以及《三字經》、《千字文》、四書五經等;進入20世紀,現代化的新式學堂開始建立,課程也增加了地理、歷史、英文等,內容日益豐富。

  早在19世紀80年代以後,華僑華人就開始創辦華文報刊,展櫃內的《叻報》1881年創刊,是東南亞地區最早出版的華文日報;《光華日報》是世界上現存歷史最悠久的華文報刊之一,1910年由孫中山在馬來西亞檳城創辦。

  時至今日,海外華文媒體仍是華僑華人獲取祖(籍)國信息的重要來源。誠然,伴隨科技發展,廣播、電視、網絡已成為華文媒體的主要宣傳媒介。

  移居海外的中國人也是當地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的重要參與者,他們依靠勤勞與智慧參與到僑居地各項事業發展,並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例如,早期華僑對東南亞的種植業與礦產開發都曾有開創性的貢獻。

  早期,中華文化隨著海外貿易與移民傳播到了海外,語言也通過生活上的交往互相交流,比如馬來語中的華語借詞,就是通過華僑日常方言輸入的。大多出現在飲食、生活用語、農業等方面。主要以閩南語詞匯占大多數。據統計,馬來語中的閩南語借詞大約有300個。

  華僑華人也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有力傳播者,除了一些方言劇種在東南亞廣為流傳,中國的民間信仰與神話傳說故事也在海外頗受歡迎。同時,華僑華人發揮其語言優勢,翻譯了大量中國經典文學作品,並傳播至海外。例如展櫃中展出的中文、印尼文版的《孫悟空大鬧天宮》、《青春之歌》也是當地人珍貴的“童年回憶”。

  雖然身居海外,但從辛亥革命到抗日戰爭,從爭取民族獨立到復興中華,從維護中國領土、主權完整到參與中國經濟建設,推動當代中國改革開放,從支持、參與家鄉建設到促進中外友好交往,華僑華人都以不同的方式作出了重要貢獻,而展櫃里的一件件展品,正是這份深厚感情的生動例證。

  展廳內,一面形制並不十分規範的“特殊”五星紅旗分外顯眼。這是1949年,紐約華僑衣館聯合會為慶祝新中國成立,便通過從香港《華商報》上瞭解的國旗尺寸,委托一家老牌制衣公司,以高級毛料製作而成,並在臨街旗杆上掛出。這是美洲大陸上升起的第一面五星紅旗,其背後蘊含華僑華人的濃濃愛國情。

  新中國成立後,海外華僑受到鼓舞,紛紛踏上回國征途。不少人後來成為中國科技事業、體育事業、經濟文化建設的奠基人和領導者。展櫃中所展出的一張同學錄上,寫著24位中國留學人員的信息,1955年,他們登上“克利夫蘭總統號”郵輪,從美國回到中國,其中就有錢學森與夫人蔣英,他們中後來有6位成為兩院院士。

  時至今日,活躍在各行各業的華僑華人仍懷著熱愛祖(籍)國、報效桑梓的赤子情懷,在促進中外交流合作、文化互鑒、民心相通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他們是中國發展的親歷者、建設者、推動者。

  想要瞭解更多關於他們的故事嗎?那就到中國華僑歷史博物館聆聽歷史回音,感受時代脈搏吧。(來源:統戰新語微信公眾號)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