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澳大利亞華人歷史特色發展之路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6-10-28 09:55:11


墨爾本唐人街每年春節舞龍舞獅聲勢浩大。
每逢中國春節,墨爾本的華人慶祝活動感染當地人。
  中評社香港10月28日電/南半球的澳大利亞大陸,早在十九世紀中葉就有了華人身影。晚清國內局勢動蕩不安,大批華人背井離鄉,來到澳大利亞淘金。從最早的金礦小鎮本迪戈,他們經歷了異常坎坷的奮鬥歷程,後來進入大都市墨爾本和悉尼發展,華人依靠同舟共濟的精神組建會館、社團,維護華裔的權利,積極融入當地主流社會,成為典範。如今“一帶一路”戰略格局下,隨著中澳兩國經貿往來日益頻繁,文化交流漸成新風,廣東會館也扮演著不可替代的角色。

  歷史

   近2萬華工淘金路上倒下

  南方日報報道,本迪戈是位於澳大利亞維多利亞州中部的一座小城,距墨爾本市西北128公里,十九世紀中期和晚期由於淘金熱不斷擴大。這座小城曾在歷史上輝煌一時,是十九世紀澳大利亞黃金潮時最主要的產金地,從1851年到1954年的百年間,本迪戈一共開採出近700噸的黃金。特別是在淘金開始的頭十年,本迪戈河穀開採了120多噸黃金,占當時世界金產量的五分之一,本迪戈曾是名副其實的大金山。因此在歷史上,墨爾本與美國舊金山相對應,曾一度被稱為“新金山”。

  在這股淘金大軍中,不僅有白人身影,更有大批華工。19世紀中葉開始,前往澳大利亞淘金的華人不斷增加。面對這種情況,澳大利亞當局開始“堵”。1855年6月,維多利亞殖民當局制定了歷史上第一部排華法案,規定來澳船只每10噸位准載華工1人,入境華工每人須交納10英鎊人頭稅。本來華工可以在維多利亞州港口登陸,但法案在維州頒布後,華工們為了繞開人頭稅不得不在沒有實行人頭稅的南澳港口羅布(Robe)上岸,並從那裡步行到維州的金礦,全程400多公里,有近2萬華工倒斃路途。那是一段艱難的旅途,更是一段種族歧視之路。

  前來“新金山”淘金的華工大多為福建、廣東沿海一帶貧苦農民。他們中的一部分人由於生活所迫,大部分人則被拐騙而來。澳大利亞航運公司利用設在香港的洋行鼓動經紀商和招工販子大肆傳播消息,誘惑華南沿海貧苦農民,並在廈門、香港等地設立所謂“豬仔館”,強征廉價華工。最初,每賣一名“豬仔”,可獲大洋3元,後來漲到8至10元。淘金華工被迫與經紀人訂立“贖身契約”,前3年淘金所得全部作為贖身費。華工們在金礦度日如年,咬牙熬過契約期後,他們才能收獲夢寐以求的黃金。然而,華工們沒有料到,正是那以血淚換取的黃金後來又引發了排華暴行。

  1857年7月4日,維多利亞的巴克蘭河金礦爆發了大規模排華暴力事件。700多名白人向華工發起攻擊,焚燒了華工的750多頂帳篷、30家店鋪及大批財物,3名華工喪生。1857年11月,維多利亞殖民當局又通過《華人居住稅》法案,規定成年華工每月須支付1英鎊居住稅,並呼籲其他殖民當局聯合排華。澳大利亞當局一度對華僑華人並不友善,推行“白澳政策”(只許白人移民),雖然這項政策在1972年廢止,但民間零星的歧視仍未徹底根除。面對壓迫和歧視,華人們意識到只有團結在一起,共建社團,才能夠保障自己的合法權益。經過長達百年的經營發展,目前墨爾本至少有400家華人社團。

  幾年前,本迪戈的華僑華人集資修建了金龍博物館。81歲的雷揚名是金龍博物館的館長,他向南方日報介紹了館內諸多富有中國特色的藏品。據介紹,博物館藏有世界上最好的舞龍,記錄了一段感人歷史。1854年6月,有2000名華人來到本迪戈金礦。1860年,他們在這裡建了中國寺廟,還製作了一條巨大的舞龍。每年的“東方節”,華人們就用舞龍來慶祝,而舞動這條長龍,據說需要數百人的舞龍隊伍。如今,這條100多米長的巨龍,已經成了本迪戈特有的城市文化。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