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新西蘭華裔少女的尋根之旅
http://www.CRNTT.com   2018-03-17 09:40:33


Julie和媽媽。
  中評社香港3月17日電/據新西蘭《中文先驅報》報道,一部講述華裔尋根故事的話劇在新西蘭上演,其幕後主創大多是海外長大的華人移民後代。記者採訪了該話劇的製作人Julie Zhu,聽聽這個華裔女孩講述她的“尋根”故事。

  文章摘編如下:

  二月末三月初,暑氣將逝,《根》(Roots)在奧克蘭連映六場。

  這部由新西蘭Proudly Asian Theatre出品的獨角話劇,講述了一名新加坡女孩回廣東尋根,意外揭開家族秘密的故事。

  新加坡由多元移民組成,這裡的人們有著不同的種族和膚色,用新加坡腔調的Singlish、馬來語、華文、印度泰米爾語和各式各樣的方言彼此交流。他們既是新加坡人,又都有自己的“家鄉”。

  編劇鐘達成是華人移民第三代,劇中講述的正是他本人第一次回廣東尋根的有趣歷程。並不巧合的是,導演Chye-Ling Huang、主演Amanda GraceLeo、和製作人Julie Zhu,全都是海外長大的華人移民後代。

  為什麼要尋根?鐘達成覺得,每個人都需要尋找自己的身份認同,尋根之旅讓他變得更完整,面對未來的生活可以更有底氣。

  缺失-尋找-得到,並沒有看上去那麼簡單。製作人Julie Zhu在接受新西蘭《中文先驅報》記者採訪時,說自己正在經歷這個過程。4歲隨家人來到新西蘭後,Julie僅僅在15歲時“極不情願地”和家人回過一次中國。那時的她,非常不想當“中國人”。

  對她來說,尋根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我的父母都是工程師 在這裡只能做體力活”

  Julie在奧克蘭東區長大。根據2013年人口普查的數據,Howick地區亞裔人口占39%,而且還在不斷增長。不過在20年前,Julie和家人面對的情況完全不同。

  “90年代的移民潮還沒完全到來,在學校中我是屈指可數的華人小孩。我的父母都是有資質的工程師,但在這裡他們只能做體力活。我很少見到爸爸,因為他至少要同時做兩份工。”或許Julie和家人都希望,辛苦的勞動能帶來幸福生活。不過,種族歧視給Julie的成長蒙上了陰影。

  “不只是我,我身邊的朋友都遇到過歧視。很多出生在這裡,或者很小的時候就過來的移民二代,是在歐裔白人文化(PakehaCulture)中長大的。在學校,因為我們長得不一樣,其他孩子會把我們當成異類看待。”

  “剛出生的時候我們都是一樣的,不會有種族歧視的概念。但是逐漸長大後,我們會發現社會是不平等的。在新西蘭,教育、雇傭、醫療、政治等等很多方面,都是歐裔白人文化占統治地位的。就算沒人教,孩子們也會在潛移默化中學到,應該和跟自己長得一樣的孩子做朋友,或許他們自己也沒意識到在選擇朋友的時候,他們已經有了種族的概念。”

  不僅如此,走在街上,常常有人指著她喊“Ching Chong”、“Chink”、“滾回中國”等詞句,她已經記不清發生多少次了。

  “內化的種族歧視”

  農歷春節剛剛過去,在這個喜氣洋洋的時刻,Julie“不合時宜”的在Vice上發表了一篇文章:《作為一名華裔新西蘭人,過農歷春節很難》(My Difficulty With Chinese New Yearasa Chinese-New Zealander)。

  “小時候,我非常抗拒做一名中國人,甚至聽到China這個詞都會難為情。看到我的朋友們慶祝中國新年的照片,讓我非常吃驚——關於中國的一切,現在是cool的嗎?華人的身份從沒讓我想要慶祝,往好里說,它讓我受盡奚落;往壞里說,它帶來仇恨。”

  孩子的內心非常敏感,她只想成為一名普通新西蘭人。於是,她開始刻意模仿別的小朋友:直接從水龍頭里喝水,光腳走路,不再講中文。“我的中文大概只有四歲孩子水平。”

  但Julie的媽媽最大的心願之一就是她能說中文。“媽媽給我發的信息都是中文的,我需要用Google翻譯才能看懂。”

  Julie把這個叫做“內化的種族歧視”,被別人歧視之前,她先開始歧視自己。

  “如果從小到大,人人都說你所擁有的都是異類和錯誤,那你如何接受自己?”Julie說,每當看到新移民慶祝農歷新年,她心中充滿了羨慕和苦澀。“他們非常怡然自得,他們知道家族傳統,他們知道該說的吉祥話……我卻只覺得恥辱和驚慌。”

  採訪那天,正好發生了一件有關種族歧視的新聞。甜甜圈店Krispy Kreme因為一名菲律賓女孩不是新西蘭公民而拒絕提供服務。

  “如果是一個來自英國的白人,不會有人問他是不是新西蘭公民。問題不在於甜甜圈店的規定,問題在於為什麼在那麼多人中,只有她被問到這個問題?”

  現在的奧克蘭,跟Julie長大時的奧克蘭已經很不一樣。這裡現在生活著來自世界各地的移民,我們似乎已經很少在路上聽到歧視的罵人話。但時不時有類似Krispy Kreme的事情提醒著她,“我不屬於這裡”。

  “我應該對這裡有歸屬感……因為我也不屬於其他任何地方,我在這裡長大。但我可能永遠不會100%認同華裔新西蘭人這個身份,這是一個旅程。”而她還遠遠沒有到達終點。

  “我想改變這個世界”

  生活在奧克蘭的華人,應該對Julie Zhu的名字並不陌生。她是綠黨的亞裔候選人,去年9月代表綠黨出選了華人聚集的Botany選區。同時,她還參與製作了不少與華人有關的影片或戲劇,比如紀錄片《East Meets East》、戲劇《Other》和《根》等。

  從藝術到政治,跨度有些大?這名25歲女孩說自己只有一個目的:改變(change)。

  “我想讓這個世界變得更好。藝術的作用在於,通過故事讓人們感同身受,從而發生變化。政治也是改變想法的有效途徑,通過新的政策和有感染力的領導,可以更好的說服人們,從而改變不公平的情況。”

  在Vice文章中,Julie認為主流媒體對農歷春節的慶祝,只是表面功夫。“不管是毛利新年、中國新年還是印度排燈節,我們只是挑出其中讓歐裔白人文化感覺舒服的部分。我們並不敢將毛利文化、中國文化和印度文化提升到和歐裔白人文化相同的地位。”

  Julie尤其認為,新西蘭對毛利裔是非常不公平的。“他們的一切都被奪走了。應該把一切都還給他們。假如你擁有一棟房子,很多不請自來的人來到你家,開始破壞,還邀請別人,最後占領了這裡。因為他們人數多,反而把你變成了少數派。正確的事應該是把房子收拾乾淨,還給原來的主人,由他們來制定規矩,因為這是他們的房子。”

  “我們要做的第一件事應該是把毛利文化提到和歐裔文化相同的地位,因為他們是這個國家的原住民。然後人和人之間的關係才能變得更好,在慶祝少數族裔節日的時候,才能更加真誠,人們才能了解為什麼我們要慶祝這個。比如,人們去元宵燈會可能只是為了那些美味的小吃,或者看燈,而不知道為什麼要慶祝。他們並不知道背後的故事。”

  “如果你去毛利人的會堂(marae),可以認識很多毛利人,他們會非常熱情好客。”Julie認為,華人對毛利裔有很多誤解,反過來毛利裔對華人也有很多誤解,這都是主流媒體給大家造成的刻板印象。Julie自己一直在努力學習毛利語。“學習毛利語讓我更容易從他們的角度思考。”

  在來到新西蘭20年之後,Julie終於預訂了回國的機票。“我有些緊張……也有些興奮。雖然只有10天。”

  無論結果如何,勇敢踏上尋根之旅的少女,祝你好運。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