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新西蘭“海漂老人”:被“遺棄”的晚年生活
http://www.CRNTT.com   2018-05-10 11:32:10


  中評社香港5月10日電/新西蘭天維網網站刊登一篇文章,新西蘭海漂老人的隊伍越來越龐大,但是這些老人生活的狀態卻值得讓人深思。而且女工作繁忙,這些老人人往往缺少陪伴,晚年生活變得極其孤單。

  文章摘編如下:

  你聽說過“海漂老人”嗎?

  海漂老人,通常指的是那些被已經移民的子女,接到海外的老人,有的是為了幫助移民子女照顧下一代,還有一些是說來國外“養老享福”。隨著近年來,移民海外的子女越來越多,“海漂老人”的隊伍,也漸漸變得多了起來,但是,老人在海外的生活,真的幸福嗎?

  也許下面這個故事,會讓你深思……

  我在新西蘭奧克蘭所住的公寓大概有60幾戶居民,頗像國內舊時的“筒子樓”。一層十幾戶居民,各個族裔都有。

  和國內的鄰里關係一樣,平日里鄰居之間幾乎沒有走動,也不知道自己的鄰居是誰。

  但是最近,我發現一對廣東老夫婦也住在我們這層。

  他們對電子設備不太了解,因此會找我問一些關於網絡的問題。有幾次當我下班時,發現老先生“剛巧”站在電梯口。

  幾次過後我意識到,老先生其實是特意在等我。

  由於不知道我幾點鐘下班,他只能站在電梯口等。

  老先生並不缺錢。他所住的這間公寓是去年下半年的時候全款買下來的。不過他們不會開車,因此公寓自帶的刷卡安全車位也閑置無用。漸漸熟悉後,他甚至和我說,“如果你有車子需要停,就停在我的車位吧,我用不到。”

  幾次幫忙熟絡之後得知,老先生姓潘,已經86歲高齡,他的妻子莫奶奶也已經有82歲高齡。兩人是廣東佛山人。老兩口共有三名子女,目前只有二兒子在奧克蘭居住。但由於工作太忙的關係,很少能來看二老。我臨搬家前的一個禮拜,第一次鼓起勇氣敲開潘老的房門。跟他說:“我很快就要搬家了。”潘老帶著一絲失落,指著斜對門說:“之前那家也是一個中國老人,我已經好久沒見過他嘍。”我把我的名片遞給他,並跟他說如果以後有什麼事情就給我打電話。寒暄幾句之後,便離開了他那間堆滿雜物的、逼仄且帶有一絲黴味的公寓。搬家那天,他依舊在電梯口等我。見我從電梯里出來,潘老把一塑料袋斐濟果強塞在我手里:“吃吧,我特意給你摘的。”

  潘老和莫奶奶是在2007年前後移民到奧克蘭的。據他們介紹,因為此前二兒子和三女兒都在奧克蘭定居,符合當時團聚移民政策中“家庭重心在新西蘭”的條件,兩位老人遂跟著子女定居至此。不過後來三女兒移居到澳洲,兩位老人便獨自生活。“子女們會常來看你們嗎?”問到這個問題時,潘老的笑容顯得有些僵硬和局促。他用關節已經變形的手扯了扯衣襟,望向一邊莫奶奶:“還是她說吧。”“大女兒今年都61歲了,她那時候(移民的時候)還沒有退休,放不下國內的工作,而且年級這麼大又不會英語,所以就沒有跟我們一起過來。”莫奶奶說,“三女兒在澳洲,她那邊事情也很多,差不多兩年能回來一次。”……

  當被問到在這邊居住“有沒有其他朋友”時,潘老說,這棟樓里有幾戶中國人。“斜對面那個是天津的,不怎麼愛說話,連名字都不告訴我們。他也是自己住,不過最近好像回去了天津。四樓還有一家,也有70多歲了,出門的時候會扶著一個推車。”我對他們說,你們以後有什麼想去的地方,如果不方便去就告訴我,我帶你們去。莫奶奶表示——不想給年輕人添麻煩了。

  “奧克蘭有公交車的地方我們可以坐公交去,旅遊什麼的我是不去的。我腿腳不方便,走哪裡都是慢慢的。”“那您平時買菜呢?”我問。“買菜都是他(潘老)去買,都是他做些什麼,我就吃些什麼。現在牙也不好了,我們就只蒸煮些軟軟的東西來吃。”對於一些新的電子設備,老人明顯不會用。不過能看得出潘老非常想學會這些電子設備的使用方法。我在他的手機上安裝了翻譯軟件等常用APP,潘老會用一張紙,把每一步操作過程都記錄下來。臨走前,潘老指著他桌子上堆著的一些電表、電筆等電工器材對我說:“我會修電器,無線電、電風扇這些東西,我都自學(修理)的,你以後有什麼東西壞了,拿過來我幫你修啊。”

  不缺錢,但缺陪伴。這一度被認為只有國內老人才會遇到的問題,如今在海外的華人移民群體當中也開始逐漸出現。新西蘭華人社區服務中心總經理Jenny 王給我估算了一組數據:亞裔老人在新西蘭老年人口中的比例在4%左右,這其中粗略估計華裔占到一半。因此計算到具體人數上,華裔老人大概有1.4萬人左右。

  受制於房價、融入程度等多方面因素考量,10年以內新移民的父母不少選擇與子女同住,這其中許多老人來到新西蘭也身負“歷史使命”——幫助子女照顧下一代。而另一部分老人則是通過各種不同途徑來到新西蘭,並定居15年以上的老移民群體。他們當中有一些已經很好地融入到主流kiwi社群當中,但大部分老年人依然受限於語言、文化等因素游離於主流社會之外。子女們或奔忙於異國他鄉剛剛起步的事業與生活,或已經完全融入西方社會“小家庭”的生活方式,這導致“青春獻給子女,晚年獻給孫輩,孤單留給自己”正成為當下許多海漂老年人的生活寫照。

  我的另一個熟悉的朋友J家住北岸。她的媽媽最近三年往返新西蘭的次數可能超過了大部分在本地生活的新西蘭華人。雖然J移民已久,但她的媽媽李阿姨始終沒有辦團聚移民。等J生了孩子,媽媽想過來照顧的時候,團聚移民政策恰巧被關閉了。於是在三年多的時間里,李阿姨拿著訪客簽證往返中新兩國——幫女兒帶孩子,成了她放不下也推不掉的使命。

  “在奧克蘭兩年多,我連鳥島都沒去過。”李阿姨這樣告訴我。與潘老這樣獨立居住的老人相比,李阿姨算是幸運得多。儘管像保姆一樣帶孩子、做飯、打掃幾百平米的大房子讓她累得直不起腰,但與子女住在一起,至少她覺得自己做的事情非常有意義。

  此前,在天維網論壇上曾經有人發起一個帖子,大意就是呼籲老年人注意公德,不要在公園里跳廣場舞之類擾民活動。站在我們這一代人的角度來看,這種倡議是合情合理的。然而如果換一個角度考慮,也許你就能理解這種現象內在的合理性了:老年人的陪伴訴求。

  奧塔哥大學在2017年末發布了一份研究報告,這份調查樣本高達7.2萬名老年人的報告數據顯示,有超過20%的受訪對象感到孤獨,而這其中,亞裔老人感到孤獨的比例最高:占到總人群的23%。

  如果聯繫到此前華社服Jenny給我們的推測數據,可以做出一項大膽推斷:在新西蘭生活的華裔老人當中,粗略估計至少有3000人因缺乏陪伴、孤獨感高而不幸福。

  老年人對於家庭的重視程度,大概與我們這代人對電子產品的依賴、對社交網絡的依賴相似——這也是為什麼為了能更好地了解子女,許多老年人開始學習使用微信等通信軟件。

  就像網上說的那樣,有些事情“道理我們都懂,可臣妾真的做不到”——我們比誰都清楚老年人最需要的是陪伴,可自己不站在老人那個位置上,真的是什麼都體會不到。

  潘老依然會隔三差五地給我發短信——通過記錄每一步操作過程,他已經學會了如何給手機里的聯繫人發短信。上一次去潘老家的時候,他非常認真地拿出紙和筆,一步一步地問我如何發短信。我每點一下屏幕,他都要做記錄。“我要是想給澳洲發短信,也是一樣的操作吧?”潘老問。“是的,選上您女兒的名字就行了。”潘老低著頭扶了一下老花鏡,然後認真地把“選擇女兒的名字”寫在紙上。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