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美刊稱中國僅有21軍艦12潛艇適合打現代戰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9-03-15 10:09:25  


中國海軍港口的116號新型驅逐艦艦和022級導彈艇。
  所謂C3系統,即“指揮、控制和通信(Command,Control And Communications)系統”的簡稱。作為艦艇戰鬥力的倍增器,是否擁有完善的該系統,已成為衡量一國海軍現代化水平的重要指標。今年2月出版的美國《信號》雜誌,刊登了題為《中國戰艦努力滿足C3新要求》的文章,供職於美國海軍水面作戰中心的作者詹姆斯·C·巴塞特,分析了C3系統在中國海軍的發展歷程及其積極影響。

  80年代:吸收借鑒西方技術

  文章稱,任何希望在遠洋發揮威懾力的海軍,都應當擁有強大的指揮、控制和通信能力。不過,由於中國海軍長期自我定位於近岸防衛力量,這方面的要求並不迫切。近20年來,隨著呼籲中國海軍“走向藍水”的聲音逐漸高漲,其C3系統也在此背景下加速發展。

  文章認為,中國海軍的C3系統建設歷經3個階段。在上世紀90年代前,“旅大”級驅逐艦和“江湖”級護衛艦是解放軍三大艦隊的主力。這些艦艇大多只具備基本的通信能力,艦載武器與傳感器採用“一對一”的分散式架構,與西方乃至蘇聯差距明顯。

  文章指出,利用與歐美國家關係緩和之機,中國海軍獲得了接觸先進技術的機會。1982年,中方曾打算授予英國軍工企業價值3.75億美元的合約,要求後者幫其改進舊式戰艦。儘管未能實現,但“旅大”級的105艦和132艦還是在80年代後期,試驗了新型對空雷達及衛星通信設備;據信,這些局部升級同引進的西方技術有關。

  文章稱,雖然整體水平落後,這一時期的中國海軍仍然進行了幾次力所能及的遠航,包括1974年的西沙海戰與1980年的遠程運載火箭試驗。1988至1989年間,中國艦艇還曾在南海舉行大型軍演,意在宣示對南沙群島的主權。

  90年代:國產裝備漸入正軌

  上世紀90年代被視為中國C3系統發展的第二階段,軍工部門開始嘗試將各種武器、控制裝置和傳感器整合在同一平台上。作為試驗的一部分,最後兩艘“旅大”級驅逐艦(165艦與166艦),率先裝備了採用法國技術的火控計算機和數據傳輸裝置;隨後建成服役的第二代驅逐艦——112艦和113艦,也沿用了類似的設計。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