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簡氏稱朝鮮或正在開發潛射彈道導彈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9-06-12 11:53:12  


 
  在“火星-5”導彈進入量產後,朝鮮開始研究“火星-6”導彈。朝鮮導彈工程師將導彈的氧化劑箱、燃料箱增大,並將彈頭質量減小,這樣使導彈的射程翻了一番。據稱火星-6的射程為500公里,彈頭為770公斤,比侯賽因導彈還要精確一些。“勞動” 

  據稱,朝鮮在1988或1989年開始研發“勞動”導彈。雖然公開消息說“勞動”導彈的設計和研發都是由朝鮮工程師獨立完成的,但分析人士認為,該導彈可能是蘇聯地對地導彈“飛毛腿C”(射程500公里)的改良型,射程約為1300公里。 

  第一枚“勞動”導彈在1989年到1990年間製造。1990年5月,美國偵察衛星在朝鮮東北沿海的舞水端裡上方試驗場拍攝到了機動發射架上的“勞動”導彈,但隨後的照片顯示發射場有燃燒的痕跡,分析人士認為該導彈可能在發射台上爆炸了。 

  儘管“勞動”導彈未進行成功的飛行試驗,但朝鮮從1991年開始進行小規模生產。這種導彈的射程可覆蓋日本全境,使用發射部隊的車輛運輸,1997~1998年前後進行過實戰部署。 

  “大浦洞Ⅰ” 

  朝鮮於20世紀80年代末或90年代初開始研究“大浦洞Ⅰ”和“大浦洞Ⅱ”導彈。當時美國情報機構並不知道朝鮮對這兩種導彈的命名,現在的“大浦洞Ⅰ”、“大浦洞Ⅱ”的叫法是國外按朝鮮導彈發射場地所在的鹹鏡北道花台郡大浦洞的地名為其命名的。其中“大浦洞Ⅰ”為多段推進彈道導彈,射程超過1500公里,1998年8月進行過試射,一部分越過日本落入太平洋。 

  該導彈是兩段式導彈,由“勞動”導彈的第一級和飛毛腿導彈的第二級組成。朝鮮當時稱其發射的是“光明星Ⅰ”人造衛星,美國國務院發言人詹姆斯.魯賓當時也證實了那是顆人造衛星。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