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美軍戰場救護回歸傳統 止血帶重獲官兵青睞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11-10 08:47:38  


資料圖:美國軍隊培訓部門為讓軍人更好地認識傷口及一些救治手段,而用模擬人做止血包扎的場景。
  在現代戰爭中,越先進的技術越容易受到追捧,但這並不意味著老技術必然“過時”;只要經過改良,它們仍能發揮巨大的作用。據美國《紐約時報》5日報道,美軍軍醫在前線救治傷員時,重新發掘一些老技術的價值,取得了不錯的實效。

  止血帶重獲官兵青睞

  上溯至1550年,法國醫生巴累在救治傷員時首次發現,如果把血管用絲線扎住,反而會比用烙鐵處理傷口流血更少,他用這種技術救活了更多人,因此被稱為“戰地外科之父”。

  而今,戰場救護技術已不可與16世紀同日而語,但在伊拉克和阿富汗戰爭中,傷員救治多數仍然與“血”有關,包括用更好的方法止血,防止再次出血,以及輸血等。統計數據顯示,伊拉克和阿富汗戰爭中傷員的死亡率只有8.8%,越南戰爭期間的死亡率是16.5%,二戰時這個數字則高達22.8%。正是由於止血技術的改進,傷員死亡率才大幅下降。不過研究發現,大部分進步都與舊技術的“複活”有關,具有諷刺意味的是,這些舊的技術手段在過去的50至100年裡曾被許多軍醫放棄,如今則被重新發掘並加以改進。

  1993年,在索馬里首都摩加迪沙的一場戰鬥中,約170名美軍在狹窄的街道上遭到圍攻,100多人受傷,18人死亡。事後分析發現,死者中有好幾名是因失血過多而喪命,有個傷員卻因為在大腿上用臨時止血帶止血而死裡逃生,這幾乎是最原始的止血方法了。

  美軍對索馬里的教訓進行了反思,再次強調傳統止血法。事實上,新的急救策略最重要的改變就是贊同使用止血帶,這種方法在20世紀後半段一度被拋棄。雖然有導致組織缺血壞死的危險,但經過改進的止血帶可以讓力盡可能均勻地分布,而且只用一只手就可以綁緊並固定住。如今,每個參戰士兵都隨身帶著一條止血帶,軍醫則帶著6條。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