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中國三代機研製周期 殲十雙座型創最短紀錄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01-05 08:30:09  


殲-10南海上空加油。
  中評社北京1月5日電/中國航空報報道,殲10飛機總設計師宋文驄院士在《鴻爪留痕》一文中寫到:40年前,一群年輕人響應國家建設三線的號召,從全國各地(多數從北方)來到四川成都,在號稱天府之國的錦江河畔建立了成都飛機設計研究所,從事軍機研製任務,同黃田壩的成飛形成一研一制的格局。這群平均年齡30歲左右的青年科技人員大都是文革前畢業的中國第一代大學生,但他們已經摸透了米格-21並研製了殲8。直到1982年後,又陸續補充了大量的文革後的第一批新生力量。

  就是這樣的一群人,肩負著共和國的囑托,開啟了逐夢藍天之旅;就是靠這樣的一群又一群人,經過40年的拼搏,研製出了蜚聲國內外的殲7C、殲10和“梟龍”等一系列優秀的戰鬥機。

  殲7C直刺雲霄

  初露鋒芒

  建所初期,成都飛機設計研究所(以下簡稱成都所)的主要任務是研製殲9飛機。時值文革中期,成都也和全國多數城市一樣肮臟破落、缺吃少穿,交通更顯“蜀道難”。雖然條件十分艱苦,但殲9真刀真槍的研製,極大地推動了成都所的技術成長,鍛煉、造就了一支技術上有一定造詣、敢於攻關的技術隊伍。

  上世紀80年代,國家將“六五”期間第一個航空武器裝備重點項目殲7C飛機的設計任務交給成都所獨立承擔。由於正處於創業初期,殲7C飛機的研製剛起步,就遭遇到人力嚴重不足、條件保障趕不上研製進度等困難,研製工作充滿了艱辛。

  就是在這樣的條件和環境中,殲7C飛機的研製工作仍按計劃一步步向前推進著,步伐或許有些緩慢,卻異常沉穩。全所科研人員努力排除外在因素干擾,在總設計師宋文驄的帶領下,走南闖北,短短兩三個月,行程數千公里,走訪調查了8個空軍部隊和34個相關單位,對開展殲7C飛機設計的基本頭緒日漸清晰,對空軍所需的戰術技術要求愈發明朗。全體設計人員按照“全過程必須按照自行設計進行”的要求,完完整整地走過了方案論證、總體設計、詳細設計、試制、試飛驗證到定型裝備部隊的全過程。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