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推進軍改,外軍走過哪些“彎路”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7-04-20 08:57:44


 
  早在1947年,美軍就設立參謀長聯席會議、組建獨立空軍,掀起了戰略層面聯合作戰指揮改革。然而,這些改革舉措遭到海軍強烈反對,許多海軍高級將領公開反對改革並且多有過激言論,史稱“海軍上將造反”。1958年,美又出台《國防部改組法》,從法律上把軍種排除於作戰指揮鏈,建立了國家指揮當局對作戰司令部的直接指揮關係。但實際上,軍種仍然通過晉升考核等行政權,繼續掌控作戰司令部下屬軍種組成部隊,干預聯合參謀部工作。時任海軍作戰部長阿利·伯克曾直言,“當地的指揮官沒有任何權力,他們凡事都要經過我們(各軍種參謀長)的同意才能採取行動……”直到1986年《戈德華特-尼科爾斯國防部改組法》的通過,這一現象才得以解決,時間已經過去28年,軍種利益之堅可見一斑。

  美軍漫長的改革歷程說明,推進軍改必須以壯士斷腕、自我革命的勇氣,打碎堅硬的壁壘,衝破利益的藩籬,才能穿越改革強軍深水區,有效規避“利益壁”的誤區。

  (三)

  軍改是一項創新事業,必須適應形勢任務進行體制轉軌、體系重構,方能實現跨代升級。如果僅在原有體制上敲敲打打、修修補補,就會在外圍打轉轉,難以進入深水區,更別說走出“險灘”了。俄軍聯合作戰指揮體制改革就曾遭遇過“滑鐵盧”。

  俄軍原有軍事指揮體制繼承自蘇軍,集作戰指揮和管理建設職能於一身,職能機構重叠,難以適應聯合作戰。俄軍一直試圖建立美軍那樣的戰區聯合作戰指揮體制。早在1997年,俄就規定軍區聯合作戰指揮職能,但仍然是原有體制基礎上總參放權、軍種讓權,最終難以成行。2006~2008年,俄軍仍然寄希望在原體制上叠床架屋,設想在軍區之上增設戰略方向聯合作戰指揮機構(地區司令部)並進行了試點。由於軍區、軍兵種不肯讓渡作戰指揮權,地區司令部不僅未能成為協調各軍種的聯合作戰指揮機構,反而增加了一個指揮層級。俄格戰爭的混亂指揮、效率低下,迫使其中止試驗。2010年,俄對原有軍區展開手術,將原有6大軍區合併為4大軍區,在軍區司令部基礎上成立聯合戰略司令部,剝奪軍種指揮權、適度下放總參指揮權,雖然名字還叫軍區,但其內涵已變,實現了體系升級的華麗轉身。

  俄軍的體系轉型告訴人們,必須實現體制創新的實質突破,方能適應戰爭要求,否則就會誤入“只打補丁不裁新衣”的誤區。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