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西方認爲:中國基洛级潜艇對航母最具威脅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7-12-11 16:06:24  


 
  解放軍潜艇與美國航母的“遭遇事件”。

  潜艇和航母在作戰層面本就是冤家對頭,加之二者又分別可以看作是中美兩國武裝力量中最具象征意義的符號。西方媒體不斷爆炒解放軍潜艇與美國航母的對抗便是順理成章的事了。

  西方媒體對解放軍潜艇與美國航母對抗的報道最早可以追溯到13年前。1994年10月,美國媒體報道,美國海軍“小鷹號”航母戰鬥群在黃海附近游弋時,探測到水下的無綫電通訊,航空母艦上的飛機開始進行追踪,結果證實是一艘正在返航途中的中國漢級攻擊核潜艇。這次相遇純屬偶然,中國潜艇幷未上浮,也沒有與美軍航母戰鬥群有實質性接觸。當時,美國媒體和防務專家對事件的結論是:剛剛踏上現代化道路的解放軍海軍對于這種“偶然遭遇”的情况缺乏經驗。無論是潜艇的艇長還是岸上的高層指揮部都不知道應該如何應對這種情况,解放軍海軍完全不熟悉美國和蘇聯海軍在冷戰期間所采納的被雙方接受的海上相遇程序。

  第二次被大肆渲染的中美海上對抗則是兩年後的1996年。在台灣海峽局勢緊張的背景下,美國海軍將“獨立”號和“尼米茲”號兩個航母戰鬥群部署到台灣附近海域,作爲對解放軍進行的針對台灣的兩栖登陸演習和導彈試射的反應,幷聲稱要派“尼米茲”號穿越台灣海峽。但之後不久,美軍航母戰鬥群突然緊急後撤350海里。據海外媒體稱,這是因爲美間諜衛星發現原本停靠在青島基地碼頭上的兩艘中國海軍核潜艇突然消失,去向不明。

  有意思的是,十年之後,還有美國專家借這條無可靠消息來源且始終未經證實的新聞說事。美國研究中國海軍問題的學者伯納德·D·科爾博士認爲1996年的“潜艇失踪”事件使中國領導層充分認識到了潜艇的戰略威懾能力。進而選擇了一條建立足以完成特定國家安全目標的海軍潜艇部隊與美國海軍强大的水面艦艇群抗衡的道路。

  在西方媒體的報道中,到了2006年,解放軍潜艇不僅開始面對面的與美軍航母“遭遇”,而且還開始有意“跟踪”對方幷不時上浮示威了。2006年11月13日,美國右翼媒體《華盛頓時報》記者比爾·蓋特茨報道稱,10月26日,美國“小鷹”號航母戰鬥群赴沖繩附近的太平洋水域執行例行訓練任務時遭到解放軍潜艇跟踪。直到潜艇在距離航母戰鬥群5英里處浮出海面時,才被執行例行巡邏任務的艦載機發現。報道稱,跟踪航母戰鬥群的潜艇可能是宋級柴電潜艇,裝備有俄制尾流自導魚雷和反艦導彈。

  11月14日,《華盛頓時報》仍不罷手,深挖所謂的“內幕”消息,幷采訪了一些保守派專家,非要將輿論導向“中國軍事威脅論”。該報稱,美海軍匿名的官員證實,“小鷹”號航母戰鬥群沒有發現跟踪的中國潜艇,幷指出當時航母戰鬥群幷沒有進行反潜科目的演練,因而疏于防範。

  爲此,“小鷹”號航母戰鬥群的反潜戰部門將展開調查。報道指出,“小鷹”號航母戰鬥群是美國部署在東亞地區惟一的航母戰鬥群,未來台海若發生危機,將是首先做出反應的單位。因而有美軍官員認爲,中國潜艇的做法表明,解放軍海軍已經將反航空母艦作爲戰術演練的“重中之重”。

  而曾經在美國參院外交委員會擔任中國問題專家的特里普利特,在接受《華盛頓時報》采訪時表示,這次事件非同尋常,因爲中國的潜艇通常不會在深海航行,“從這個角度看,中國在持續發展‘藍水海軍’能力。而中國潜艇跟踪‘小鷹’號航母竟然沒有被發現,不能不令人驚訝。”

  雖然美國媒體關于中國威脅論的報道從未真正停止過,但2006年底《華盛頓時報》的這次“爆料”還是在美國掀起了新一輪關于中美可能爆發軍事沖突的炒作。蓋特茨就將這起事件定義爲:“盡管五角大樓努力增進與中國軍方的關系,但中國繼續在做與美國開戰的准備。”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