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解讀新一代戰略轟炸機:誰來領跑?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08-24 09:08:31  


美國未來轟炸機想象圖。
 
  在新一代戰略轟炸機研製上,俄美總體目標和任務完全相同,只是項目實施條件差別較大。

  俄專家認為,在新型戰略轟炸機研製方面,美國具有明顯優勢,科技實力和生產基礎雄厚,時間寬裕,資金充足,能更全面更深入地分析新型飛機的定位、性能和功用,確保出精品。

  在外形設計方面,美國已經進行了3次調整和更新,明確新飛機的各項要求,確定其總體方案。據稱,僅確定NGB方案就需要18年的研究。

  2005年,美國空軍領導層預測,前景轟炸機的研製費用到2011年前約為100億美元,到2025年應為700多億美元。據估計,現已展開的NGB項目撥款可能已高達幾十億美元。

  可以說,美國早在本國下一代戰略轟炸機計劃列裝之前40年,就著手研製了。與此相比,俄羅斯同類項目的提前量僅有15-20年,落後很長時間。

  可以斷定,在項目費用上,PAKDA也要比NGB少得多。這就自然會產生一個問題:俄羅斯如何在更短時間內、用更少的資金,製造出不遜於美國戰略轟炸機的同類產品?

  在解決類似問題時,前蘇聯航空製造史上曾有過不少先例,通過最大程度地調動全國航空裝備研製機構的科技潛力,勉強能夠勝任。但在這種潛力已消耗殆盡的今天,這種模式未必還能指望得上。但俄羅斯正在深入分析美國新型轟炸機研製項目,或許能夠找到某些可以借鑒和利用的捷徑。

  “理想”與“務實”之爭,誰會走得更遠

  在新型戰略轟炸機的構想和性能方面,俄羅斯可能更務實些,正在研製的戰略轟炸機約有10種各不相同的方案。

  俄軍專家齊姆巴洛夫認為,新型戰略轟炸機基本任務首先應是戰略核威懾,其次是常規威懾,應當具備洲際飛行能力、較強生存能力,確保順利突防,使用遠程高精武器,摧毀敵方戰略目標。其戰鬥半徑至少應達到6000-7000公里,可攻擊1.2萬公里之外的北美大陸目標,實施先發制人核打擊。

  據一些專家推測,俄軍第5代戰略轟炸機可能採用飛翼布局,使用4台AL-41F1雙缸渦噴發動機,最大起飛重量124噸,有效載荷24噸,燃油重量50噸,巡航速度2馬赫,最大飛行轉場距離1.4-1.6萬公里,行動半徑7000公里。可掛載6枚最大射程在5500公里以上的巡航導彈。

  美國早在上世紀90年代末,在“未來打擊飛機”項目框架內,就曾考慮過各種方案。10年後,美軍高官指出,最重要的不是把攻擊武器運抵目標附近上空,而是迅速接收、處理巨量信息,做出相應決策,實施相關行動。

  正是美軍方上述態度的變化,才在2005年,促使美國公司開始調整相關技術方案,其主要性能特點是超強的信息隱身水平及在18-20公里高空飛行的能力,以降低突破敵方防空區時的風險。

  目前,在NGB武器系統方面,美軍主要考慮高能定向武器和低功率電子武器,前者確保壓制信息傳感器,後者入侵信息網絡。NGB項目技術方案已在X-47C飛機上得到部分體現。

  有分析認為,雖然NGB最終技術方案尚未定型,但無論是在飛行技術性能上,還是在武器系統作戰效能上,美軍下一代轟炸機都可能成為21世紀戰略航空兵的代表。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