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外媒稱中國載人航天可用於軍方數據鏈測試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2-05-22 16:58:11  


資料圖:中國天宮一號、神舟八號交會對接示意圖。
  中評社北京5月22日電/環球網編譯新加坡《海峽時報》5月21日文章,原題:中國太空計劃的軍事化 中國向來淡化其太空計劃軍事用途的做法實屬正常。但美國智庫“2049項目研究所”最近公布的一份長達84頁的新報告,揭開了某些籠罩在該隱秘行動周圍的迷霧。“人們往往孤立地看待太空計劃。要麼是軌道系統,要麼是反太空能力或諸如此類的事”,該報告合著者之一馬克.斯托克斯說,“但重要的是,中國的此類太空資產具有支持軍事活動的作用。”

  從2000年起,中國已發表3部航天白皮書,都毫不例外地強調其民用及商業用途和提高本國威望的潛在作用,並承諾和平探索和利用外層空間。事實並非完全如此。但平心而論,所有國家的太空項目都具有戰略成分且均被冠以和平目的。鑒於人民解放軍總裝備部是中國太空計劃的主管部門,與大多數國家相比,中國的做法或許更具軍事色彩。

  無論其首要目的是民用還是軍用,中國的太空計劃最初都具有濃重的兩用色彩。例如民用通信或電子光學衛星均具有重要軍事用途。為貨船和彈道導彈導航的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等計劃也頗能說明問題。與之類似的是,載人航天工程不但有助科技進步和提高民族自豪感,還能為完善中國軍方傳感器或數據鏈提供測試平台。

  但這種情況似乎正發生轉變。“看來發展專用軍事系統已成為當前趨勢,”斯托克斯以“烽火一號”和“神通-1”衛星為例來說,衛星能使中國軍隊具備以下關鍵能力:情報/監測/偵察、天氣預報、彈道導彈預警、作戰通信和導航系統。“某些特定的太空領域有助於中國軍隊全面提高能力。它們能為所有軍事行動提供幫助,對遠離中國海岸的行動更為關鍵”,斯托克斯說。

  近期趨勢表明中國太空行動越來越高水平。衛星小型化是另一個關鍵發展趨勢,中國似乎正在該領域取得進展。報告談到中國雄心勃勃的反太空計劃,包括地基和太空監測系統、電子戰能力和動能攔截器等。報告稱中國的太空計劃已取得“重大進展”並以警告語總結稱,“在未來10至15年內,與不斷完善的太空監測系統、單一整合空天圖像及通信衛星體系融為一體的更先進、精確打擊能力,將極大提高中國對周邊領土行使主權的信心。”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