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中國雷達部隊正構建洲際性空天預警系統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8-12-21 11:07:45  


 
  改革開放前,解放軍雷達兵沿用了幾十年以眼看、口報、耳聽、手抄、鍵發、筆標為主要方式的空情收集和處理辦法,由連向營、團、軍區空軍指揮所一級一級匯總上報,再分送指揮機構和空情使用部隊,環節多、速度慢、延時長、誤差大,極不適應現代防空作戰要求。 

  信息技術的突飛猛進推動了預警情報收集、處理、分發裝備的更新換代。80年代中期,解放軍預警情報處理由人工操作向半自動化過渡。

  90年代初以來,解放軍預警情報指揮自動化系統得到了快速發展,先後研製了“雷情一號”、“雷情二號”、“雷情三號”等新裝備,從根本上改變了落後狀況。解放軍預警情報自動化系統經歷了從無到有、從低到高、從簡單到複雜、從零散到系統的建設歷程,最終實現了預警情報處理自動化。

  步入21世紀,面對國家防空預警的現實需求,面對新的使命任務,解放軍預警系統堅持走“精兵、合成、高效”的發展道路,進一步深化體制編制改革,圍繞空情的“集成”與“聯合”,著手構建“三軍一體、信息共享”的聯合空情處理體系,實現了諸軍兵種預警探測力量的資源整合和信息共享。以前,雷達兵部隊以“點對點”的方式向航空兵部隊、地面防空兵部隊提供空情保障,現在實施網絡化空情保障,無論是陸海空三軍還是民兵預備役部隊,只要你在防空防衛中有需求,設立一個戶頭,你就能獲得所需的空情信息,並且,空情信息“一傳到位”,直接向用戶終端提供,從而有效提升了作戰指揮效能。 

  講到這裡,孫正才不無感慨地說:“2000年以來,是我軍預警系統發展變化最快的一個時期,也是實戰能力得到大幅提升的關鍵時期。”

  30年探索,著力構建“第四維屏障” 

  信息化戰爭突破了陸、海、空三維空間,開辟了一個全新的戰場——第四維戰場,即電磁戰場。它不僅改變了戰爭形態和作戰樣式,而且改變了“戰場”這個詞的概念,使預警系統成為立體國防中的“第四維屏障”。電磁領域的角逐、信息控制權的較量,牽引雷達兵從機械化戰爭的後台走向信息化戰爭的前台。但是,地位越突出,面臨的威脅也越大。在立體電子偵察中,在強烈電子干擾環境裡,在隱身航空兵器面前,在智能武器的威懾下,雷達“藏”的重要、“看”的艱難、“識”的困難、“生”的不易。對此,孫正才感慨地說:“現代雷達兵面臨的挑戰是30年前我剛當雷達兵時不可想像的。” 

  面對新的挑戰,解放軍雷達兵積極作為,以“轉型”為契機,以“打贏”為目標,以提高體系作戰能力為重點,加強預警系統整體謀劃和發展建設。

  在思維理念上,圍繞“大預警”,明晰新思路,由過去地面雷達防空預警轉到地、空、天三位一體的防空反導預警上來,由傳統保障力量提升到空軍作戰和全軍聯合作戰主體信息力量上來。 

  在作戰建設上,通過狠抓雷達組網、機動作戰力量、電子偽裝防禦力量和陣地建設,著力提高抗打擊、抗干擾能力,確保預警系統在精確打擊和複雜電磁環境下看得見、報得出,看得遠、辨得清。 

  在手段建設上,突破傳統的以陸基平台為主、以常規體制雷達為主、以探測常規飛機目標為主的建設模式,重點解決了多體制和多平台探測手段問題。通過加強空中探測、遠程探測和特種探測等手段建設,基本具備了探測多維空間和多種類目標的能力。 

  在體系建設上,圍繞聯合預警、聯合情報、聯合保障,按照立足現有、著眼應急、整合資源、形成體系、有機融合、信息共享的建設思路,在預警系統內部狠抓預警探測力量的集成,實現了探測力量優化配置,在預警系統外部狠抓諸軍兵種的預警監視和情報的融合,實現了預警信息資源共享。 

  30年追求,正在走向“空天大預警”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