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國產新型步兵戰車具有優秀的浮渡能力。
|
中評社北京5月4日電/昔日一支鋼槍征戰南北,今朝戰車一響威振海疆。駐守祖國南疆的海軍陸戰隊某旅兩栖裝甲團是一支英雄的團隊,解放戰爭時期參加過“三下江南、四保臨江”,戰功赫赫。新時期,他們大膽創新,注重以重大活動和軍事演習錘煉部隊作戰能力。自2004年以來,該團連續4年被艦隊評為“軍事訓練一級團”,部隊戰鬥力建設邁上新台階。
百名優秀士官脫穎而出
四期士官李傳衛摸索的裝備維修“號脈療法”,把主動保障的步伐向前推進了一大步。誰曾想到,戰車故障,從來都是開蓋驗病,“開膛剖肚”逐一檢查,哪有像老中醫那樣“號脈問診”的。而他採用自制的簡易檢測儀器,望、聞、問、切,準確探測步戰車病變部位,手到病除,這手絕活令在場官兵拍案叫絕。
科技日報報道,近年來,百名能夠適應新大綱施訓要求的優秀士官骨幹走上練兵場,這離不開部隊領導的悉心培養。該團先後有20餘名士官獲得全軍優秀士官人才獎,30餘名獲得海軍、艦隊優秀士官人才獎,10名士官被評為一級技術能手,30名士官被評為二級技術能手,100名士官榮立三等功,5名士官榮立二等功。士官人才隊伍已成為該團全面建設的主力軍。
裝備保障模式的新變革
多年來,團隊一直沿襲傳統的保障模式:裝備發生故障後“事後修理”和定期計劃修理。即使是在演練過程中“戰損”,也是等到事後根據故障損傷程度統一送到各級維修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