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清華修復文科 找回來的不止是另一半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04-14 11:55:59  


  中評社香港4月14日電/《中國青年報》報道,1952年院系調整之後,清華大學變成“以工科著稱”。這些年來,“瘸腿”的清華大學一直致力於修復文科傳統,即“找回另一半”。百年校慶之際,清華大學宣布,計劃在2020年達到世界一流大學水平,其中,“文科是重要的組成部分,”按主管文科的副校長謝維和的話說,“作為一所綜合性大學和世界一流大學,沒有文科是不行的。”(《中國青年報》4月13日)

  一個平衡、多元、相互砥礪、相互補益的綜合性大學,確實值得期待。著名學者餘英時先生在2009年清華國學研究院成立時的賀信中就稱,“從劫灰中浴火重生”,這反映了很多學人和民間對清華的關切和期待。

  這樣的人文共識之所以能形成,一方面,過去數十年人文斷裂的慘痛教訓,推動了學科重建的進程。1952年院系調整,清華大學的文學院、法學院和理學院等陸續被調整到其他院校,清華迅速從一所綜合大學萎縮成一所工科學校。“急學快用”,取代了以往的人文熏染、厚積薄發。其間固然有時代迫切需要技術人才的宏大語境,卻也反映出那個時代在人文認知上的局限。

  另一方面,經濟社會的發展,文化意識的復甦,使得人文教育的作用日益凸顯。公眾越來越感覺到,人文傳統絕非可有可無的擺設、修飾,更不是一個個可以隨意拿走、隨意拼接的學科學院。人文傳統應該是一所大學的底色,它塗抹著學生的未來發展;人文傳統還應是一所大學的氣質,它滲透在學校的方方面面。缺乏人文底色、人文氣質的大學,注定不可持續。

  也因此,國內很多大學都不約而同地開始了人文復興的努力。人文學科的恢復,文史社科名師的延聘,乃至國學院的相繼成立,人文社科領域呈現出的勃勃生機,似乎真的預示著中國大學人文傳統的成功修復。然而,對此不應過度樂觀。一者,僅僅辟出若干國學院,請來若干名師大儒聚徒講學,並不意味著人文傳統的必然修復;再者,即便修復了文科,也並不等於找回了“另一半”。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