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專家稱駕艦載機起飛不算什麼 阻攔著艦才最難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2-11-24 00:37:18  


資料圖:艦載機觸艦複飛。
  中評社北京11月24日電/新華網發表文章稱,近日有關中國航母艦載機觸艦起飛的報道,引起了媒體和讀者的廣泛的關注,也引起了專家和網民的各種解讀,可見,艦載機著艦是大家高度關注的話題。

  為何要進行觸艦複飛訓練

  首先需要解讀的是什麼叫觸艦複飛,按照軍事飛行的慣例,輕微觸及航母飛機跑道然後迅速離開,並非嚴格意義上的著艦,這和我們一般所說的連續起飛看似類似,其實是完全不同的。連續起飛過程飛機其實已經完成著陸,飛機的重量已經完全通過起落裝置支撐在道面上,而輕微觸艦複飛,飛機的重量其實並沒有完全支撐在跑道面上,此時,機翼的升力依然承載著飛機重量,起落裝置其實只是一個觸及面,然後迅速拉起再次離開,這個過程其實更像是低高度複飛,只是機輪觸及跑道面而已。

  觸艦著陸儘管不是嚴格意義上的著艦,然而,其意義卻非常重要,因為我們知道,作為首次著艦成功的標誌性時刻,要達成這一目的必須經過艱苦的努力,除了陸基模擬著艦道面上進行模擬著艦訓練,艦上訓練的過程也是漫長和艱苦的,要做的各項準備工作和練習內容非常之多,當然最後階段也是最關鍵的階段是低空通過航母、觸艦複飛和最終的正式著艦。低空通過航母的訓練目的,是使飛行員熟悉航母進場程序和迫近航母的危險環境,除了程序的複雜需要不斷訓練來適應外,更重要的是對迫近航母是巨大心理負荷的適應性,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講這個過程叫心理代償訓練,就是逐步使飛行員適應複雜危險環境,從而最終消除心理障礙,這對飛行員最終的著陸成功是最為關鍵的。觸艦複飛與低空通過最大的不同是,可以使飛行員正確體會著艦的操縱程序和動態,除了掛攔阻繩和減速過程外,這個過程與正式著艦完全相同,因此,觸艦複飛訓練是必不可少的。

  首次著艦對航母和艦載機意味著什麼?

  艦載機著艦的玄機何在?出於對中國航母事業的關注和熱情,在去年8月份“瓦良格”(當時還沒有命名為遼寧艦)第一次海試時,許多軍事愛好者就開始雀躍歡呼,以為航母著艦即刻就能成功。隨著一次次出海歸來,國人對艦載機首次著艦的期盼就一點點的升溫。其實只要對人類早期航母演進歷史和近30年西方和俄羅斯(前蘇聯)航母研製進程有所了解,都會明白航母艦載機著艦試驗的艱難。不用說二戰時期早期航母艦載機著艦的高事故率,老布什在回憶錄中曾經回憶到,艦載機飛行員在訓練和作戰中,有將近1/10人因著陸階段的技術失誤發生墜機事故。即使是到了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俄羅斯超水平的試飛員在艦載機試飛中,也顯得謹小慎微發揮欠佳,以我專業的眼光我發現,世界著名的試飛員普加喬夫在低空通場繞飛、觸艦複飛和首次著艦中,飛機的動態也是震蕩往複的,可見其操作量非常之大且極度頻繁,這固然與艦載機著陸階段操作模式的高增益有關,但我不得不指出即使是普加喬夫這樣超一流的試飛員,在最後最危險的著陸階段也是高度緊張發揮不良的,但高水平的試飛員強就強在無論壓力有多大,他都能夠完成任務,我們看到儘管飛機著陸觸艦瞬間飛機帶著坡度並不斷搖晃,但在攔阻繩勾住後他能夠迅速控制飛機,而他的第二次著艦就要完美得多,由此可見首次著艦的難度和壓力有多高。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